全球首艘火车专用滚装运输船“切诺基”(CHEROKEE)号、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全新一代超大型智能千瓦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昊海龙”号、国内首艘万吨级海事巡逻船“海巡09”号……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的,闪耀着一艘艘开创纪录的船舶的身影。这是黄埔文冲勇敢超越、勇攀高峰,深入贯彻中国船舶集团船舶海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做优、做强、做大船舶海工主业的主题,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见证。在科技创新之路上,黄埔文冲从未停步,自主研发的船舶产品驰骋大洋,科研奖项不断创造新的佳绩,在不遗余力的科研投入下,科研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取得长足进步。
自主研发结硕果
批量船型让企业底气足
近日,黄埔文冲自主研发的TEU集装箱船首制船完成全部试验项目,通过试航大考,顺利返航。该型船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均由黄埔文冲自主完成,总长米,型宽27.5米,型深14.6米,设计吃水8.5米,设计航速18.5节。货舱布置可装载5层10列标准集装箱,甲板上可堆放7层11列标准集装箱,名义箱数TEU,14吨重箱数达TEU,满载载重量吨。相较上一代产品,该型船单箱油耗下降近8%,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满足第三阶段以上要求,该系列船还配备了除硫装置,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全球限硫排放的要求,是一型技术经济性高、环境友好型绿色集装箱船舶。而且船舶尺度灵便,特别针对东南亚区域性运输及多挂港、装卸频繁的要求开发,同时适合亚洲、亚欧、亚美航线的集装箱运输。作为设计建造了TEU~TEU集装箱船等多型经典船型的船舶企业,黄埔文冲凭借积累的丰富经验,历经三代产品的积累与沉淀,最终在年推出了这型产品。该型船市场反响热烈,自推出后的一年内就累计获得了国内外7家船东总计26艘船的建造订单。而在散货船领域,黄埔文冲同样“重拳出击”,推出自主研发的新巴拿马型环保吨散货船。该型船满足新巴拿马运河规则、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最新排放要求,满足振动和噪声最新规范,符合绿色环保标准及船级社规范要求,具有航速高、油耗低、吃水浅、舱容大等优点,各项指标均优于同类型船舶。经上海船研所(SSSRI)和德国汉堡水池(HSVA)的双重验证,该型船线性阻力在同级别船型中达到最低。先后获得法国船级社(BV)、英国船级社(LR)、DNV和中国船级社(CCS)的认可,为成功打入国内外市场打下了基础。自推向市场以来,该型船已经获得8艘新船建造订单,成功形成批量。年1月,该型船首制船“翡翠普陀”号顺利交付,后续船建造也在按计划推进中。据介绍,在“十三五”期间,黄埔文冲的科研投入占比持续保持在6%左右,累计获得国家及地方科研支持约3亿元,相关20年低息贷款专项债支持13亿元,有力保障了技术创新、技术研究的发展。“十三五”末期,该公司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项,完成制定国家标准15项,行业标准62项。平台建设显威力
推动科研工作可持续
黄埔文冲积极发挥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作用,以广东省舰船先进焊接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舰船先进焊接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船舶标准舾装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重大创新平台带动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持续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借助外聘高端人才和内部培养相结合,黄埔文冲加快培养专业精英和专家人才。在人才机制方面,通过实施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实现技术职务与行政职务“双轨制”运行方针,评聘分开,对科技创新有突出贡献、技术能力水平高的科技人员,不再受职务限制,进行技术职务聘任;在技术职务晋升、职称晋升、职业规划和发展等方面,把员工技术创新、创效的参与度、贡献程度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黄埔文冲建立了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考核、激励等系统的管理制度,根据研究开发的任务、技术含量、效益、贡献情况等要素进行了激励机制细化,形成了技术创新来源于经营和生产,服务/支撑于经营和生产,经营和生产推动技术创新、支持技术创新,按创新绩效考核发放的良性循环,、年度科技创新奖励金额均超万元。在人人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中,黄埔文冲不仅将自主研发产品成功转化为成深受市场欢迎的批量订单,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该公司联合广东省工业分析检测中心联合开展了舰船镍铜管腐蚀机理研究,还与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研究机构,业务部门及相关企业等签订联合体协议,同时组建10个创新研究团队,以交叉融合方式,聚焦解决海洋科学、工程技术的重大前沿问题。发明专利《一种埋弧焊机机头摆动装置及其摆动埋弧焊接方法》和《一种低合金高强钢埋弧焊焊接工艺》可大大减少焊道数目,提升焊接效率,减少工时成本,已经成功与设备企业达成合作,进行埋弧焊焊接小车的生产。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TEU集装箱船和吨散货船的成功基础上,黄埔文冲将继续优化主建船型设计升级,持续开展提升总体性能研究和结构优化研究,提高船舶设备、系统设计和集成等研发能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推进产品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由规模型、增长型向高价值型转变。先晓蕴藏先机,共享成就共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