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闽155年前,福州有段三顾宫巷的佳

北京雀斑诚信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9773.html?ivk_sa=1024320u

「本文来源:新福建」

01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传为美谈。

晚清时期,同样一段“三顾”佳话,在福州上演。

年10月的一天,湖南人左宗棠来到福州三坊七巷。这位晚清硬汉行色匆匆,只为见宫巷11号的主人。

宅院内的主人,正是沈葆桢。

如今宫巷

图源:福州古厝,吴伯锋_摄

左宗棠此行,不为别的,只希望能请沈葆桢出山,在其调任陕甘总督之前,接替他办船政。

这一次,沈葆桢以“重孝在身”拒绝了。

第二次,同样如此。

但左宗棠认定了,船政大臣一职非沈葆桢不可——

“接办之人,能久于其事,然后一气贯注,众志定而成功可期,亦研求深而事理愈熟悉。此唯沈公而已。”

第三次来到宫巷时,左宗棠的诚意终于打动了沈葆桢,后者点头同意担任总理船政大臣。

左:左宗棠右:沈葆桢

图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两个月后,年12月23日,福建船政动工开建,势如破竹。同时,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招生,首批招录百余人。

招生场景

图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兴船政、开新学,可真是闻所未闻;舍功名、学造船,称得上离经叛道。不过,这样的“创举”,在福建,成了!

02

19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如果你来到马尾江畔,可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

课堂上,浓浓的福州乡音与英语、法语相混杂,切换自如;拖着长辫子的晚清学子们,跟着外教捧读着全外文版书籍;“洋教习们”带着学生,在造船车间实践忙碌……

这,便是当时福建船政的寻常场景。

图源:《船政学堂》

船政的学堂学制,在那时十分新潮而超前。

学堂前后共引进88位来自欧洲的“洋教习”;课堂上学的是外文版算数、几何、代数、航海天文、地理等;聘请来的各级“洋匠”按工种不同分配到各个车间,带学生进行实地培训,反复操练。

▽学堂考试情景

△工厂内学习场景

图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学业要求也异常严格,三个月考一次,成绩不好的就要被淘汰。

(小声:上课摸鱼的你听了是不是好紧张?)

03

在船政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福建船政的造船技术飞速发展,接连创造中国船舶史上的多个第一。

年夏天,“万年清”号制成。这是船政所造的第一艘船舶,同时也是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化舰船。10月25日,“万年清”号驶入天津大沽口,“……观者如堵,诧为未有之奇”。

年,由船政人自主设计制造“艺新”号新船首次试航。这艘轮船“并无蓝本,独出心裁”,标志着国人掌握了近代造船技术。沈葆桢赞其为“中华发轫之始”。

年1月,船政所造钢甲舰“龙威”号下水(后更名为“平远”号)。其制造“不用一洋员洋匠,脱手自造”,代表了19世纪80年代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

图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船政学堂》

从年到年,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福建船政成为远东规模最大的近代造船工业基地,共造船44艘,其产品产量占当时国内造船总量的70%左右。

一号船坞现况。其又名青洲石船坞、新船坞,始建于年,时为远东最大的船坞。(图源:遇见福州,陈品_摄)

许多新兴行业,由此衍生。通讯、矿业、铁路、天文,乃至飞机制造等等,均从造船工业的母体娩出。

近代电信:年8月,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接通,参与铺设的技术人员为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

近代矿业:船政学堂毕业生参与筹备、建立起中国近代第一座最大、最早采用机器采煤的新式煤矿——基隆八斗子煤矿。

近代铁路: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曾就读于船政学堂。

近代海洋测绘、天文:船政学堂造就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测绘人才,开创、发展了近代海洋测绘事业。

中国航空业:福建船政设立的“海军飞机工程处”是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

以上资料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福建船政,不仅是中国近代工业制造的肇端地,更为我国工业化社会的开拓和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04

福建船政自发轫之初,秉持的“开风气之先”的创新精神,就不仅囿于技术。

船政人不断努力探索,成功驾驶着一艘艘船舶破浪出海。船政这艘庞大的时代之船,也必将在历史的巨浪中,乘风前行,引领一代代风潮。

一代宗师:严复

年,一部《天演论》的书作出版,迅速风靡全国。时人手里没有一本《天演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读书人。

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震惊世人的警句。而书译者,正是船政学堂首批学子严复。从19世纪末开始,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西方著作,引领时代思潮,对后世影响深远。严复,也得以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

左:严复像

右:《天演论》翻译手稿

图源:海峡网、中国国家博物馆

近代第一位职业外交官:陈季同

年2月18日,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在听完陈季同的一次演讲之后,在日记中深切惊叹道: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雅地坐在椅子上。他的面容年轻而饱满,时常带着微笑……待他发言完毕,我们所有人为他疯狂鼓掌!(右:陈季同像,图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学贾吟》)

陈季同,同样是船政学堂首批学子。毕业之后,他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职业外交官,是中西文化关系史上一位具有典范意义的先驱。他翻译了《聊斋志异》的法文版,还率先将中国文化、中国戏剧介绍给西方读者,力图让世人重新认识中国。

中国口译《茶花女》第一人:王寿昌

11岁时,冰心在福州祖父家读到一部《巴黎茶花女遗事》,从此开始走入西方文学的世界。

图源:福建省图书馆

这部外译小说,便是由船政学堂第三届毕业生王寿昌,与林纾合译而成。

林纾精通古文,却不懂外语;王寿昌曾留学法国,精通法文。一次游玩鼓山时,两人一拍即和,便有了这部在当时“见所未见,不胫走万本”的惊世之作。

邓世昌、魏瀚、詹天佑、刘步蟾、林永升、林泰曾、叶祖珪、萨镇冰、程璧光……从船政学堂走出的名学子中,还有许许多多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都如雷贯耳。

船政学堂学子代表像

图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他们耳濡目染船政文化,秉承发扬船政精神,以新式的思维与创新的气魄,在中国近代海军史、工业史、教育史、思想文化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先驱。

转眼年过去,进入新时代,福建船政人依然传承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致力于创新,继续实现着一个个创举。

年,爱国先驱们在马尾创办的福建船政,恰如一艘超越时代的新式轮船,义无反顾驶向崭新的未来,竭力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之中,闯出一条通途。

年后的今天,福建船政所蕴含的为国图强、励志进取、科教创新等精神,依然深厚而隽永,值得铭记,传承发扬。

福建船舶,劈风斩浪,再启航!

文末福利

本期我们将送出“福建船政创办一百五十五周年纪念邮票珍藏”三套!

抽奖方式:在评论区写下与此文内容有关的留言,经精选后放出,点赞最多的3位用户将获得图中奖品一套。

截止时间:年12月24日17:00

*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新福建所有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懂闽工作室

采访支持: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文字:福建日报记者李艳

编辑:庄钊滢、张晴晴

审核:陈煜晃、刘国军、傅妤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181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