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阔大、湛蓝、瑰丽的大海洋背景下,解构文学、史学及美学意义与价值,对于彰显一个地域的深蓝之境可谓意味深长——
从文学进入海洋的深蓝旅程
多“海”竞流、相映生辉的文学景深气象万千。海洋文学作为一种鲜活的、具有浓烈地域文化特征的文本,正在凸显滨海城市鲜明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气质。这种具有“主场”优势的文本张扬,试图从文学作品中将海洋与民族精神、海洋与国家性格、海洋与城市映像等解读与诠释。在阔大、湛蓝、瑰丽的海洋背景下,解构文学、史学及美学意义与价值,对于彰显一个地域的深蓝之境可谓意味深长。
11月14日,由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承办的“海洋题材作品研讨会暨推动会”,深度延展了中国海洋文学研究格局的路径,青岛市的作家、评论家对于海洋题材作品的意义与前景,给出了诸多蕴意深远的新人文样式。这种与青岛城市风格高度契合的文学范式,以海洋为切口,聚焦日常图景、提炼现实生活,别开生面的海洋图景尤显“文学海洋”的浩瀚与宝贵。
从海洋文学到精神原乡
“鸟儿一年也飞不出来的海啊,巨大到让人心生畏惧”。地球上70%的面积都由海水覆盖,然而,至今为止,人类对于海洋的认知还有很多空白的领域。作为地球“跳动着的蓝色心脏”,海洋及其文明作为人类孕育发展中的一个子链,打破了以往人们所熟悉的环境史叙事,以海洋文学的新鲜视角重新审视这一浩大的文化语义。
浪花、沙滩、船、人都是文人笔下的素材。
海洋文学以海洋作为叙述或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或者背景,以大海、水手、渔夫、舰船、岛屿、渔村、海洋生物等要素作为叙事的主要角色,以航海叙事、海洋历险、海上探险、船难等为题材,形成了审美意蕴的文学作品。比如,大众熟知的《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海上钢琴师》《白鲸记》等,蕴含着奇迹、诗意和宏伟,以神秘、浪漫、悲壮的海洋气质影响了无数人。
学者康丹芸表示,从先秦至明清的几千年间,国人从未在探索海洋的历史进程中停止脚步,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诸如《山海经》《览海赋》《观沧海》《海客》《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镜花缘》等。中国海洋文学研究起步较晚,尽管柳无忌于年就已经提出“海洋文学”一词,但其正式成为一个文学概念则可追溯到年台湾学者朱学恕发表在《大海洋》诗刊的《开拓海洋文学的新境界》一文。
在更多学者看来,海洋文学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首先是以海或海的精神为描写或歌咏对象的文学作品;第二种是其主人公以海为生,所拓展出的无垠的海洋故事边界;最后一种“涉海”作品,其文本提到海,但海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
“以海洋为主题、背景或灵感源泉的文学创作,将海洋的浩瀚、壮阔、神秘与人类情感、命运、信仰融为一体,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人类与大海之间的关系。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优势,也是众多作家笔端不可缺少的生动元素。建构科学的海洋文学概念,拓展中国海洋文学研究的格局,对丰富我国海洋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铁流,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用手中的笔触摸海洋文学。他的《中国驱逐舰备忘录》首次出版于年2月,是关于中国发展驱逐舰历史的珍贵文学档案,细致梳理了中国驱逐舰艰难而沉重的发展历程,全景式披露了驱逐舰部队建设的“内幕”和全过程,再现了人民海军峥嵘辉煌的历史。
从海洋文学到地域写作
“海水摇身一变,新奇而富裕”。海洋是一种意象,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同时又是一种更深层面的迷人文学景观。
长久以来,海洋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和作家,它以海洋为主题、背景或灵感源泉的文学创作,将海洋的浩瀚、壮阔、神秘与人类情感、命运、信仰融为一体,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人类与大海之间的关系。近些年来,青岛作家围绕海洋文化,创作了一大批可圈可点的海洋文学作品。
一直在海洋文学领域比较用力的作家许晨,出版了海洋文学三部曲:《第四极》《一个男人的海洋——中国船长郭川的航海故事》《耕海探洋》。他总结说这也是围绕蛟龙号、青岛号、科学号三条船的故事。许晨认为书写海洋文学首先要“真正热爱大海、热爱海洋文化”。他的海洋书写,都是深入到第一现场,他曾分别登上蛟龙号和科学号,两度去往太平洋,走向真正的“深蓝”。他也强调,书写海洋就是要写海洋精神,不能浮光掠影写海洋特色,而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