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发展攻击型快艇的时间很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正在大力扩展海军规模的旧日本海军,就购买并装备了鱼雷快艇,并在随后的对外扩张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早期攻击型快艇的出色表现,也为其在旧日本海军中赢得了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旧日本海军已经转而迷恋“大舰巨炮”,但仍装备有多艘各种攻击型快艇。
二战中旧日本海军装备的T-14鱼雷艇随着战事的吃紧,旧日本海军很快发现排水量在吨以下的攻击型快艇,因为吃水浅,在太平洋岛屿附近的潜水海域拥有极高的作战价值。但是因为攻击型快艇相关基础工业的落后,特别是轻型高速内燃机技术的落后,让旧日本海军的攻击型快艇在最核心的速度方面迟迟得不到提升。
二战结束,整个旧日本海军全军覆没在这种情况下,旧日本海军的攻击型快艇在跌宕起伏中迎来了二战的结束,整个旧日本海军攻击型快艇也随着旧日本海军的覆灭而覆灭。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形势的转变,新建立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重新发展攻击型快艇。本文就将为各位读者介绍下,二战后旧日本海军攻击型快艇的发展。
战后重生的鱼雷艇——从丙型一号型到11号鱼雷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于维护治安的需要,美国将部分美制扫雷舰艇和近海巡逻舰艇交由日方使用。但是随着年日本海上自卫队成立,用舰需求大增,并且原本美国转交的美制军舰逐渐老化,当时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筹划自己建造军用攻击型快艇。
当时使用的巡逻船最终确定的方案是以小型猎潜艇为蓝本设计的丙型艇,丙型艇一共分为三种型号,分别为一号型、三号型和五号型,虽然三种艇型都装备有鱼雷,但是五号型被单独定位为鱼雷艇。日本海上自卫队战后的攻击型快艇,自此开始。
一号型最先开始服役,该型艇长25米、款6.5米,标准排水量只有25吨。虽然设计时的最高航速为30节,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其最高航速只有28节左右。因为排水量较小,为了能够在恶劣海况下使用,一号型采用了中部高,首尾低的设计,以防止甲板积水。
丙型艇中的一号型艇在武备方面,一号型艇艏布置了一座4联装的“捕鼠器”反潜深弹发射器,艇肿两侧各布置了一具毫米鱼雷发射管,艇尾则布置了一门40毫米的博福斯单管高射炮,用于简单的防空作业。
一号型的艇身采用木质材料,随后的三号型则使用更轻的铝合金作为艇身材料,同时,三号型也使用了三菱公司设计的YZ20型高速柴油机,将动力提升到马力的级别。因为材料改变了,三号型的挺长加长到26米,实际最高航速也提升到了31节,武备方面则和一号型相同,未进行改变。
最终三号型获得了继续发展的机会五号型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了钢材作为艇身材料,虽然提升了艇身的抗损能力,但是也增加了重量,降低了航速。在经过多番权衡后,当时的日本海上自卫队决定以性能最好的三号型为基础,发展下一代攻击型快艇。
在此期间,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以小步快跑的方式验证小型高速快艇的相关技术。从7号鱼雷艇开始,日本攻击型快艇的排水量正式突破上百吨。加上此时日本海上自卫队从国外进口了许多先进鱼雷艇,这都为后来日本海上自卫队第一款大规模量产的攻击型快艇——11号鱼雷艇铺平了道路。
进口的“黑夜”级鱼雷艇因为此时相关限制放松,日本海上自卫队便不再以猎潜艇和民用快艇的名义发展攻击型快艇,新的攻击型快艇被正式归类为鱼雷艇,从年-年,当时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一共建造了5艘11号鱼雷艇。
11号鱼雷艇艇长35米,艇宽9.2米,为了兼顾耐波性和高速性能,采用了“V”型艇体,滑行艇设计风格。动力方面,11号艇采用了柴燃混合动力推进,艇尾两侧各布置一台三菱24WC型柴油机,燃气轮机则夹在两台柴油机中间,在急速状态下,11号艇拥有超过40节的超高航速。
11号鱼雷艇在武备方面,11号艇的艇艏、艇尾各布置有一门40毫米半自动炮,艇身两侧则各布置有2具毫米直航式鱼雷。比较有意思的是,11号艇上还安装有一座OPS-13对海搜索雷达,能够在一定距离上自己执行索敌任务。
导弹艇时代——从PG-01导弹艇到“隼”级导弹艇
在埃及海军使用苏制“蚊子”级导弹艇击沉以色列海军的“埃拉特”号驱逐舰之后,当时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也认识到了导弹艇相对于鱼雷艇在战力方面的巨大提升。但是,此时的日本海上自卫队主要注意力都放在大中型舰艇的建造上,因此并没有马上发展属于自己的导弹艇。
“蚊子”级导弹艇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海上自卫队在70年代及更早时候建造的鱼雷艇逐渐老化,无论是出于替换老式鱼雷艇的需要,还是在新时期加强近海岛屿防卫作战的需要,当时的日本海上自卫队都需要装备一款性能够用的导弹艇。
日本海上自卫队装备的第一款导弹艇是PG-01型导弹艇,这是一款水翼艇。所谓的水翼艇是指艇体下装有浸入水中的水翼的艇,在高速航行时,水面会对水翼产生升力,将艇身托离水面,能够极大地提升舰艇的航行速度。
水翼状态下的PG-01型导弹艇PG-01型导弹艇总共有三块水翼,呈前一后二布置。布置在前方的水翼承担艇身30%的重量,艇身后部的两块水翼则承担艇身70%的重量。两具喷水式推进装置安装在尾部水翼的顶端,由一台马力的LM-型燃气轮机驱动,最高航速可以达到46节。
PG-01型导弹艇的武备核心为艇尾的两枚SSM-1B反舰导弹,该型反舰导弹属于日本第二代国产反舰导弹,带有部分美国“捕鲸叉”反舰导弹技术。在使用时,既可以由导弹艇自带的OPS-18-3型对海搜索雷达进行引导,也可以由数据链中的其他作战平台对导弹进行引导。
正在发射导弹的PG-01导弹艇除了艇尾的反舰导弹之外,PG-01导弹艇还在艇艏位置安置了JM-61-M型20毫米6管速射机炮,兼容对海射击和对空防御。这款6管速射机炮并非全新研制,而是以美制M-61“火神”机炮为基础改进而来的产品。
PG-01满足了日本海上自卫队“打了就跑”的原则,其数据链系统也能够让该型艇在对方的探测距离之外从容发动攻击。但是水翼艇本身的适航性太差,并且脱离水翼状态后,航速只有8节,这对于需要经常停船检查的日本海上自卫队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只造了三艘,图中为增加了导弹升级型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PG-01型导弹艇前后只建造了3艘,并在年全部完成退役并进行拆解,服役时间还没达到20年,证明日本海上自卫队对其综合表现并不满意。
通过对PG-01型导弹艇的使用,日本海上自卫队发现攻击型快艇在现代海战下并没有太大的价值,范围是在日常巡逻任务中,使用常规艇型设计的导弹艇,火力比巡逻船要强,而且还能适应长时间的海上巡逻和登船检查,在这种情况下,“隼”级导弹艇应运而生。
“隼”级导弹艇重新使用了“V”型艇型“隼”级导弹艇的外形与上文中提到的11号导弹艇一样,采用了“V”型艇身设计,以适应在恶劣海况下的高速航行和日常的登船检查作业。该级导弹艇艇长50米,艇宽8.2米,排水量仅有吨。虽然排水量略有增加,不过“隼”级导弹艇采用了3台LM--G7燃气轮机,能够为全艇提供马力的澎湃动力。
“隼”级导弹艇尾部的3具MWJ-喷水推在如此强劲的动力支持下,常规的螺旋桨已经不能够满足这种情况下的使用需求。因此,“隼”级导弹艇在尾部安装了3具MWJ-喷水推进装置,不仅推进效率更高,而且还节约了结构重量,控制了导弹艇的整体重量。
艇身中部携带有一艘高速摩托艇为了适应日常巡逻任务中的登船检查任务,“隼”级导弹艇在艇体中部还携带有一艘高速摩托艇,方便检察人员对疑似目标进行登船检查。
作为“隼”级导弹艇的武备核心,4具90式反舰导弹(有时候也只安装3具),以交叉方式布置在艇尾位置,最大射程公里,可以由本艇上装备的OPS-18-3型搜索雷达和NOLR-9B侦查雷达引导。如果目标超出了搜索距离,导弹也可以由数据链进行引导。
“隼”级导弹艇主要装备一览“隼”级导弹艇的艇艏位置安装有一门意大利奥托原厂的76毫米隐身舰炮,射速为发每分钟,由FCS-2-31型火控雷达进行引导。该雷达左侧位置安装有电视装置,必要时可以由人工以目视遥控操作的方式进行射击。舰艏后部甲板两侧各安装有一挺12.7毫米重机枪,用于掩护艇员登船检查。
“雄鹰”号导弹艇“隼”级导弹艇从0年开始建造,到4年时,6艘艇全部完工。这6艘“隼”级导弹艇分别为:“隼鹰”、“若鹰”、“大鹰”、“雄鹰”、“海鹰”和“白鹰”,这6艘“隼”级导弹艇,也成为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战后装备的,性能最好的攻击型快艇。
结语——定位尴尬的攻击型快艇
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攻击型快艇,在大部分情况下,承担的都是低烈度的非作战任务,比如巡逻、登船检查和对日常船只的驱离任务等,在这种情况下,后期的导弹艇,如“隼”级导弹艇,其装备的90式反舰导弹几乎成了摆设。
“隼”级导弹艇被当成巡逻艇用了而随着日本海上自卫队大中型舰船的增加,日本海上自卫队对于攻击型快艇的需求越来越小。因此,在世纪初服役的“隼”级导弹艇,不仅成为了战后日本最强攻击型快艇,同时也成为日本海上自卫队攻击型快艇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