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9日凌晨两点,海军少校军官弗尔索夫不顾一切地闯进了波罗的海舰队副司令柯索夫海军中将办公室,他浑身湿漉漉地,神色慌张,说话上气不接下气:
“首长,大事不好,“警戒号”上发生暴乱,叛逃了!”
柯索夫海军中将听了之后,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声音也变了调:“什么?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这时候,柯索夫中将的勤务兵递过来一杯水,弗尔索夫端起来咕咚咕咚喝完之后,情绪镇定下来,他扼要地叙述了事情的经过:
“警戒号”上发生了暴乱,领头的是副舰长瓦列里·萨布林海军少校,他指挥自己的心腹,把舰长关了起来,将反对他的军官们制服,接着控制了战舰,接下来他们要叛逃到瑞典。
听了弗尔索夫的叙述,柯索夫中将惊慌失措,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心下暗暗叫苦:“败类,萨布林这个混账玩意儿!完了,被他坑死了!”
“警戒号”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一艘吨级的大型驱逐舰,本来应该停泊在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附近的海港。
11月7日19时,萨布林来到舰长办公室,说是有事向舰长波图利内海军中校汇报。紧接着,他把舰长骗至一间备用储藏室,突然关上舱门,将舰长隔离起来。
接着,他通知13名军官和海军准尉们到会议室开会,在会议上宣布:“舰长波图利内海军中校身体出现了突然不舒服的情况,暂时不能指挥军舰,我将暂时接管军舰指挥权。”
萨布林还说:“现在我宣布,我们的军舰将驶往十月革命的摇篮——列宁格勒!”
11月7日当天,对苏联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日,那一天正是十月革命58周年纪念日,萨布林之所以要选择这一天,是因为他要筹划的正是发起“第二次十月革命”。他对勃列日涅夫的统治极为不满,认为苏联已经放弃了列宁主义,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他想学习当年的阿芙乐尔号,深入枢纽要害,发表电视讲话,让苏联回到他认为的正确道路上。
天呐!听了萨布林的话,大家都神色凝重起来,副舰长同志这是要“起义”的节奏啊。很快,有人跳了出来表示反对,但被支持萨布林的小兄弟制服了,剩下的水兵们纷纷表示,官大一级压死人,我们“服从”上级安排。
一名叫弗尔索夫的军官心里却犯了嘀咕,这萨布林副舰长肯定是疯了,弗尔索夫与舰长有点亲戚关系,刚调来一个多月,萨布林并不知道他们的关系。
弗尔索夫心想,傍晚的时候舰长明明还好好的,怎么突然会有病?这里面一定有问题。
他乘人不备偷偷溜了出去,到了舰长的办公室门口,发现有人在把守,随即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于是他偷偷跳入冰冷的海水中,向岸边游去,要向基地汇报萨布林这个惊人的“起义”计划。
柯索夫中将得知“警戒号”叛逃的消息,既吃惊又恐慌,一面向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汇报,一面想亡羊补牢,下令波罗的海舰队护卫舰、导弹舰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睡梦中的勃列日涅夫被电话惊醒,得知“警戒号”叛逃,他的反应除了震怒之外,还是震怒,根据弗尔索夫的汇报,这场“革命”的矛头,分明正是对准了自己!震怒之余,他下令苏联海军和空军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拦住,必要的时候,不择手段,将其击沉。
11月9日2时50分,“警戒”号已经在萨布林的指挥下驶出里加湾,以30节的高速一路狂奔,驶向波罗的海。
接到勃列日涅夫的命令,柯索夫中将向波罗的海舰队护卫舰、导弹舰发出指令,要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无需拦截,直接将“警戒”号击沉。
之所以绕开“拦截”这个选项,他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因为要是拦截成功的话,萨布林必然会留下活口,他要是乱咬、把自己拉下水,该怎么办?为了丢卒保车,不牵连太多人,唯有死人才是最安全的。
其实不用柯索夫中将下令,苏联第15航空集团军也接到命令,要求他们对“警戒”号格杀勿论。
勃列日涅夫之所以如此,就是担心海军方面对袍泽“手下留情”,对“警戒”号网开一面,放走了它。
第15航空集团军接到命令后,立即向下属的苏联空军第战斗轰击机团发出指令:一艘不明国籍的外国军舰入侵我国领海,你们务必保卫祖国,对其实施毫不留情的毁灭性打击。
与此同时,集团军还向他们提供了这艘“外国军舰”的方位和参数。
第战斗轰击机团的指挥官们,接到这个命令之后,有点困惑:
按照常识来说,一艘孤零零地舰船,行驶在国际海域内,怎么看也不像有“入侵”的意图;从参数看,这艘军舰应该是本国的“风暴海燕”级战舰“警戒”号!
而且命令是直接从集团军司令部下达到团部的,好像有违常理。
当团长谨慎地打电话向师长核实命令时,师长一头雾水,这么大的事,我咋不知道?
他不知道很正常,因为情况紧急,上面直接下令到了团部。
师长回复:谁下的命令,你们就听谁的。
既然师长这样说,还能怎么办,那就执行上级命令呗。
这时候,最先出动的“黄蜂”级导弹艇,经过3个多小时的追踪和搜寻,用雷达在茫茫大海上发现了“警戒”号的踪影。
“黄蜂”级导弹艇最大航速为37节(时速约68.5公里),“警戒”号航速为32节(时速约59.公里),按照航速说来,“黄蜂”级肯定能追上“警戒”号,但“黄蜂”是艘老旧舰只,已经服役了10年,“警戒”号才服役两年,而且先行一步,“黄蜂”号追起来有些力不从心。
但是驱逐舰再快也快不过飞机,第战斗轰击机团的侦察机很快赶到。
几分钟后,2架雅克-28战斗轰炸机也赶到目标海域,它们只等侦察机确定目标,就可以上去轰炸,将目标击沉。
侦察机提供的目标位置也是大概位置,另外“警戒”号是正在移动的目标,2架雅克-28战斗轰炸机到达附近区域后,没发现目标,只得分头行动,进行搜寻。
1号机从伊尔别海峡出口,向瑞典哥得兰岛方向飞行,2号机则飞往哥得兰岛附近海域,进行搜索。
此时海面上大雾弥漫,能见度非常低,1号机的飞行员似乎没有睡醒,稀里糊涂地把一艘苏联货船当成”警戒“号,犯下大错,向人家丢了一枚炸弹,幸亏没有炸死人。
等到发现搞错的时候,1号机的燃料也用了七七八八,不得不掉头,返回基地。
相比之下,还是2号机飞行员清醒,在7时15分发现了“警戒”号,立即将其锁定,打开火控雷达。
“警戒”号正在全速航行,根本没有注意到飞机出现,所以毫无戒备。
2号机随即瞄准“警戒号”,对其发动闪电般的攻击。两颗炸弹呼啸着飞了出去,一颗偏离了目标,一颗准确命中了“警戒”号尾部。
炸弹炸响了,皮糙肉厚的“警戒”号却跟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硬扛了下来,继续前行。
原来,由于情况紧急,2号机起飞时,挂载的是训练用的普通炸弹,重量也只有公斤,而没有挂载作战用的公斤破甲爆破弹。
如此一来,杀伤力就大打折扣,没有对“警戒”号产生致命影响。
尽管如此,还是让“警戒”受到惊吓,速度降了下来。
估计是由于遭到了自己人的打击,负责驾驶战舰的官兵慌了神,故意降低航速,选择在等待中观望。
2号机在投完两颗炸弹后,一边继续在空中盘旋监视“警戒”号,一边向上级报告情况。
“警戒”号的反应也很奇怪,明知道挨了揍,却并没有对轰炸机发动反击。按理说它是有这样的能力的,因为它虽然是一艘反潜驱逐舰,但上面装备了2座四联装SA-N-4舰空导弹,随时可以对空中目标进行猛烈打击。
但它并没有这样做,说明“警戒”号上面的官兵不是铁板一块,有的官兵也在见机行事。
随着时间推移,“警戒”号的处境越来越不妙,来自海上和空中的追兵从不同方向追来。
由于“警戒”号航速降低,“黄蜂”级导弹艇终于也不辱使命,慢慢悠悠地追了上来。
8时左右,大雾散去,第团战斗轰炸机群结队来到“警戒”号上空,其中就有航母克星——图-16轰炸机。
图-16轰炸机载弹量公斤,能携带2枚AS-1型空对地导弹,或2枚AS-2型空对地导弹,这种导弹是专门为航母量身定做的大杀器,两枚导弹完全有能力将“警戒”号直捣黄龙,使其葬身大海。
只要飞行员一摁按钮,“警戒”号就会灰飞烟灭,成为历史。
而舰艇上的官兵,也摩拳擦掌,将导弹瞄准了“警戒”号。
看上去“警戒”号这次在劫难逃,顷刻间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就在此刻,所有参与追击的部队同时接到了一道相同的命令:
马上停止攻击!对方不是国外舰船,是自己人,我们是在进行军事演习!
接到命令,在场的官兵们全都如坠五里雾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垂头丧气,返回基地。
与此同时,“警戒”号也跟着黄蜂”级导弹艇回到了里加基地。
关键时刻,攻击为什么会取消?
原来,“警戒”号遭到来自“自己人”的空中打击后,舰上的官兵们立刻反应了过来,在祖国强大的海空联合作战力量面前,萨布林是在发动一场注定不会胜利的叛乱。
官兵们谁没有父母老人,妻子儿女?在苏联附近的地盘上发动叛乱的后果是什么,谁都清楚。
“第二次十月革命”?算了吧,我们注定当不了“柱国大臣”!我们想要的是活命!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一条道走到黑,跟着萨布林,稀里糊涂地去进行一场豪赌,于是那些觉醒的官兵,打死了舰长办公室门口的哨兵,将舰长波图尔尼救了出去。
在舰长的指挥下,大家持枪来到驾驶室,将萨布林制服,军舰的控制权重新回到了舰长手中。
进入状态后的舰长波图尔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舰队司令部报告,我们已经粉碎了萨布林小团伙的叛乱,请上级马上取消对我们的攻击,别炸了,别炸了。
勃列日涅夫接到报告后,转怒为喜,随即下令取消攻击。
为了掩人耳目,避免此事件在国内产生恶劣的政治影响,苏联军事当局才对参与平叛的军机舰艇宣布:这不过是一场逼真的军演。
“警戒”号从发动叛乱,到被平息,只有不到12个小时。
萨布林发动叛乱的目的是什么?直到目前也是众说纷纭。
年,萨布林出生于军人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是苏联军官,曾经为卫国战争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老子英雄儿好汉,萨布林16岁就被推荐到伏龙芝海军军事学院学习,在校期间表现突出,成绩优异。
年,根正苗红的萨布林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苏联北方舰队。30岁的时候,晋升为少校。
此时的萨布林年轻有为、前途无量,春风得意马蹄疾。可他却即将经历一场“劫难”,从巅峰跌入低谷。
有一种说法是萨布林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对她一见钟情,爱得如痴如醉。
不久后,一位上司却后来居上,夺走了他心爱的姑娘。从此之后,萨布林意志消沉,悲观失望,觉得全世界在他眼中都成为灰色。
思想有了负担,工作也经常出错,仕途蒙上一层阴影,因此他才会铤而走险。
上面这种说法未免也太儿戏。
苏联官方事后在审判萨布林时,放出的舆论则是他要“叛逃”,理由就是舰船行驶方向是朝着瑞典的哥得兰岛附近海域,瑞典属于西方阵营,他不是要“跑路”又是在做什么?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更多的披露信息则是指向了他的偏激性格。
年,本可以晋升为驱逐舰指挥官的萨布林,却被安排去列宁军事政治学院(专门为苏联军队培养中级政治工作军官的学校)进修,毕业后担任了“警戒”号的副舰长。
有人说萨布林生性要强,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对于领导这样的安排难以接受,决意报复。于是,他昏了头,想夺取“警戒”号的控制权,先当上军舰老大再说,至于夺权后去该哪里投奔自由,自己心里都没谱,完全属于是意气用事。
用调查组的话说:“萨布林根本不知道怎么将自己的计划付诸实施。他的打算非常天真,孩子气十足。”
萨布林不仅是副舰长,还身兼政委,组织能力很强,也有亲和力,身边有不少拥护他的铁杆,发动“叛乱”的时候,还是鼓动、拉拢了一批追随者。
事实上,萨布林虽然在抢班夺权的过程中有些瑕疵,但他绝对没有昏头,没有意气用事,相反,他的目标一直非常坚定。
至于舰船被“污蔑”要去往瑞典的哥得兰岛附近海域,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到,只有走这条路线,才能绕开爱沙尼亚的萨雷马岛和希乌马岛两座岛屿(在这条道路上分布着苏联的侦察系统),他真正的终点绝不是西方,仍然还是列宁格勒。
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到列宁格勒发表演说,号召国民“推翻”勃列日涅夫的统治,让苏联回归列宁主义的正统。
这场荒诞不经的叛乱在最初时节竟然成功了,可惜他宏大的目标纲领缺乏足够的兵力支撑,注定会在稀里糊涂中结束,影响自己的“光辉事业”是小,还连累了一帮“小兄弟”。
萨布林的其他12名追随者胁从者,被送到监狱,这意味着他们的政治前途彻底被断送。根据苏联法律,叛国罪最高刑期是15年有期徒刑,但萨布林这事影响太大了,被领导特批——判处死刑。
苏联解体后,俄联邦最高法院军事法庭重新审查了“警戒号”一案,认定萨布林行为不算是“叛国”,量刑有些畸重,其罪名应为“滥用职权”,毕竟他们扣押了舰长这种行径玩得有些太出格。
因此,军事法庭决定撤销原判决,但这份改判结果已经很难安慰到坟头上早就长满草的萨布林了……
现在我们可以还原萨布林其人了,他是一个矢志追求列宁主义的有理想有抱负但同时也有些天真、偏激的“革命者”,革命浪漫主义太多,实际操控能力太少,“生不逢时”是他的真实写照。
国际互联网上的左翼人士,把萨布林赞誉为——“新时代的列宁主义者”,这才是他的真实形象。
年,美国作家汤姆·克兰西以此事件为蓝本,创作了一部小说《猎杀“红色十月”》,年又被拍摄成了同名热门电影,电影中的苏联潜艇“红色十月号”,带着萨布林的“遗志”,冲破了重重阻力,最终成功开挂,投奔去往“自由的美国”……
我敢打赌,萨布林同志在坟墓中看到这部向他“礼敬”的西方影片,一定会气得掀开棺材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