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这是美国著名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在其经典著作《海权论》中提出的观点。
在这本专著中,马汉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定义海权。
狭义的海权是指通过各种优势力量控制海洋;广义的海权是指除了使用优势力量在形式上支配海洋,还包括维护与国家经济繁荣密切相关的其他海洋要素,如海洋生产、海上航运、海外殖民地等。
但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海权,当最终落实到获得和维护海权时,终究离不开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
而海军则是各军种中最不易建设发展的,它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经验积累。所谓“十年陆军,百年海军”就是这个意思。
在众多海军装备中,航空母舰作为移动的“海上机场”是大国海军必不可少的国之重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问世开始,航母便成为立志于海洋的各个大国的重点发展对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母被更加广泛的运用起来,在太平洋战场上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航母也逐渐取代战列舰成为现代远洋舰队的主力。
航母成为了锋利的矛,就会有人思考是否存在防御、破解航母的盾。
在现代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之下,打击航母乃至整个航母战斗群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一、“自我突破”的尝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认识到了航母在现代海洋权力争夺中的重要作用,纷纷大力发展自己的航母。
其中,美国是航母数量最多、技术最先进、使用经验最为丰富的国家。
年3月20日,兰利号航空母舰(USSLangleyCV-1)以军事航空母舰身份,作为美国海军首艘航空母舰开始服役,美国由此开启了跨越世纪的航母发展历程。
二战期间,美国建造了大批“埃塞克斯”级和“中途岛”级航空母舰,组成庞大的航空母舰编队,逐渐成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海上霸主。
战后,美国对这两型航母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包括增加斜角飞行甲板、蒸汽弹射器和助降设备,提高了舰载喷气式飞机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与此同时,喷气式飞机的发展也对航母的设计和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搭载新型飞机,美国又先后建造了“福莱斯特”级和“小鹰”级航空母舰,后者更是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一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但也是美国最后一级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就在其他国家还在摸索发展常规动力航母时,美国于年开工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USSEnterpriseCVN-65)。
核动力大幅提高了航母的续航能力,更换一次核燃料可连续航行数十万海里,并且在设计上消除了常规动力航母的大型烟囱对飞行作业的影响。
随后,美国海军又建造了一系列排水量达10万吨级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这是世界上搭载能力最强、体积最大、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舰。
纵览美国航母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步步领先、冠绝全球。曾有评论戏称,“能打败一半美国海军的,只有另一半美国海军”。
可即便如此,美国海军仍旧在航母防御问题上投入大量研究,以更好地提升自身作战能力。尤其是针对“击沉一艘航母需要多久”这一问题,美国海军更是大胆自我突破,使用实体航母装备进行测试。
年4月,美国海军将“小鹰”级航母的三号舰“美国”号作为靶船,专门用以测试击沉这样一艘排水量高达8.4万吨的庞然大物需要消耗多少弹药、花费多长时间。
在整个测试中,美国海军先后使用了各型炸药、导弹,包括76毫米炮、毫米炮、鱼叉反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毫米鱼雷等,详细观察并记录不同类型和型号的武器对航母的实际毁伤效果。
除此之外,美国海军还在航母内部提前安装高爆炸药,测试内部损伤。
在经历了25天的各种打击之后,美军引爆了预设在内部的炸药,才终于将这艘航母沉在水底。
根据事后披露的资料,美国海军内部得出结论,瘫痪“美国”号这样的航母需要6枚鱼叉级反舰导弹,但是要想彻底击沉则需要20余枚。由此可见,航母在面对外部打击时是有着较强的抗击和抵御能力的。
事实上,这也不是美国第一次进行此类测试。年,美国在比基尼环礁通过引爆水下核弹来测试水面舰艇的抗打击程度,距离爆炸中心米处的“萨拉托加号”航母就严重受损,在七小时后下沉。
此外,抗冲击测试是美国大型水面舰艇在正式入役之前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测试。
年对“莫比尔湾”号巡洋舰、年对“黄蜂”级两栖攻击舰首舰黄蜂号、年对“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运输船坞“梅萨维德”号、年对“杰克逊”号和“密尔沃基”号濒海战斗舰、年对“福特”级航母的首舰“福特”号航母都进行了抗冲击测试。
通过测试获取不同舰船抗冲击数据,更好地进行维护和改进,这是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的“传统”。
二、“东风压倒西风”的追求
面对美国的航母绝对优势,要想在航母发展轨道上实现超越和压制,无疑是不切实际的,这不仅在技术上存在巨大挑战,如何投入和分配相关资源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在权衡利弊和衡量综合能力之后,中国选择了走发展导弹这条道路来防御航母。
说起中国的导弹家族,想必对“鹰击”系列、“红旗”系列、“东风”系列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其中威力最大、最具气势、最令人胆寒、也最令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