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艺复兴,始于汉服

北京医院痤疮治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19340431032125&wfr=spider&for=pc

剃发易服

年(顺治元年),清兵入关。满洲贵族为了在文化层面巩固统治力度,推行了“剃发令”与“易服令”。这两道命令被彼时大多数地区的汉人抵制,但面对清兵的屠刀,残酷的「剃发易服」还是被大面积的施行。

《清世祖实录》卷十七记载:“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

「剃发易服」标志着满清一改曾经少数民族(如蒙古人)统治汉人之后的施政方式,而是以文化融合的方式让人口占比极少的满人能够长时间稳坐汉家江山。在对汉族人保持高压与文化阉割之时,满群贵族也普遍开始端起汉文化,他们学习孔孟之道,研习申韩之术。事实也是,满清得以享二百余年之福,直至闭关锁国的大门被炮火轰开。

「剃发易服」标志着汉文化有了一个大的断层,也同时被附加上了一种深层次的耻辱感。

朝鲜使臣李在《燕途纪行》记载:“市肆行人见使行服着,有感于汉朝(汉族朝代——引者注)衣冠,至有垂泪者,此必汉人,诚可惨怜”;“华人见东方衣冠,无不含泪,其情甚戚,相对惨怜”。

直到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先生下达剪辫子令,「剃发易服」才正式宣告终结。

中山装

那么,在剪掉辫子之后,中国人重新穿起汉服了吗?没有。

年4月,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定为法定制服,这种服饰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这种服饰的出现也是中国在近代西化的一个表现。在历经过八国联军侵华以及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当时的中国人普遍认识到自身的弱小,天朝上国的美梦早已被丢到垃圾桶里,取而代之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孔子不会打洋枪”的观念。

那么如何强大?既要从工业国家学习先进的知识,也要剔除旧弊。所谓的旧弊实际上不仅仅指的是满清遗留的产物,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里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传统。

相比于西方的正装款式,中山服有多口袋的特点,有大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中山装从实用性出发,摒弃了西装的样式繁琐与不便,也对中国原有的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

在20世纪中叶,民间的着装愈发的统一,大部分建国前的服饰都被弃用,中山装的「勤俭节约」特质让其成为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都热爱的服饰。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来临,中国人开始走出去与引进来,中山装才渐渐的退出主流舞台。

时代的特性直接带动了中国人的着装需求,当中国人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时,剪掉了辫子。当中国人提倡勤俭街与发奋自强时,穿上了中山装。当求发展需求被提上日程时,又摇身一变穿上西服以接轨世界。

可以说,近百年的中国是一个将务实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国家,这在以前封建王朝时是难以想象的。就拿晚清来说,慈溪自大的向“全世界”宣战,咸丰对国事不暇深求。整个社会的运转都依靠着前人经验与圣人之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观点甚至在一些官员看来仍旧适用,似乎只要道德文章做好便能天下大吉。

彼时在中国生活的传教士史密斯非常苦恼中国人的满嘴火车炮,他永远不明白中国人那毫无根据的自信来自哪里,更加不懂为什么中国人为什么不与时俱进,去真正的开眼看世界。尤其是古时候的中国人曾创造出四大发明,曾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让多民族进行过融合。

虚幻的强大感一度让晚清政府为之麻痹沉醉,直到频繁的割地赔款,以及举国上下被鸦片所毒害,他们才醒悟过来。如果要给当时的中国人进行画像,那么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留着肮脏辫子的中国人佝偻着背,双手无力的向前伸展,似在乞求着什么,他的脸满是褶子,眼睛浑浊的看不见光,他的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礼义廉耻’四个字。

蔡元培曾认为近代的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所谓的圣人之言几乎都是没有经过科学性试验的产物。这也是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后会矫枉过正的兴起「破四旧」等运动的原因。

当科学精神与务实精神重新回到中国人身上时,我们所见到的就是中国人将生意做到全世界;是中国迅速的变为现代化的国家;是GDP从原先的建国前的世界倒数成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尽管只有短短八个字,却道尽了中国百年复兴之路,而当我们的民族自信渐渐恢复时,民间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东方的「文艺复兴。」

汉服运动

我们都知道,西方所谓的「文艺复兴」指的是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比如诞生过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物。但是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却让文艺衰败殆尽,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以此标准来衡量中国,那么早在周时就诞生过周礼这样人类文明早期的文明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子百家,汉唐强盛无匹,即便是宋这样对外孱弱的国家也有着辉煌的艺术造诣。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复兴,更多的就是在说恢复汉唐之光,这两个时期的服饰实际上也是现在被我们频繁拿来改良的服饰。

如果严谨点,汉服运动其实早在清朝灭亡时就曾兴起过,节点就在中山服诞生之前。但因为汉服本身在实用性上的欠缺以及其本身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故而早期的汉服运动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山装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种文化符号,甚至到今天,中山装都是国家象征之一。

只是,中山装所代表的是现代中国的复兴基调,但无法展现出古之中国那种大国神韵。在民间,汉服运动被不时的提出,亦有有志者试图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促进这项运动的发展。

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华裔青年“青松白雪”(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

年8月22日,“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为汉服进入大众视野寻求了一个新的通道。

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

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的汉服文化协会。

可以说,自打踏入新世纪以后,汉服运动越来越高频率的出现。这也让人心生疑问,究竟是什么促进了这一运动的发展与壮大?

这其中含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担忧,一个是自信。

两个截然不同的词代表着什么呢?担忧何来?自信又从何说起?我们先来看一看大环境。

新世纪到来后,中国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入了世贸,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全球化道路。而加入世贸后的中国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经济腾飞,中国逐渐变为工业化大国,其工业实力甚至在全世界独树一帜。许多摆脱了贫困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的走向世界,向外输出中国文化,展示中国的新面貌。

然而,这样的变化也自然会让人产生一丝的担忧,比如在融入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会不会被彻底遗忘乃至丢弃?毕竟中国曾掀起过多次的新文化改革运动,传统文化在每一次几乎都是受害者,甚至还一度出现过「汉字不亡,中国必亡」的口号。

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年2月14日,一网名为“华夏血脉”的网友在新浪舰船知识网络版军事历史论坛发表《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帖子。该帖子在彼时受到大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9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