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重大布局中,上海从不缺席。不是在风口来的时候紧急布局,而是稳扎稳打,抱着“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使命
过去四年,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排行榜上,上海排名始终稳步向前,一共上升九个位次,反映出上海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创新环境吸引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区域辐射带动力等“五力”持续增强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周琳董雪
全世界唯一能同时研制和生产火箭、卫星、大型舰船、商用大飞机的城市,是哪里?
答案:上海。
从科学高峰,到产业之巅,再到民生福祉,肩负科技创新策源地重要使命的上海,在国家重大布局中从不缺席。不是在风口来的时候紧急布局,而是稳扎稳打,抱着“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和使命。
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选择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迎难而上,上海开启新一轮风口前的攀登。
上海光源(年10月26日摄)丁汀摄/本刊
创新策源:勇闯科学研究“无人区”
5拍瓦,10拍瓦,下一个目标拍瓦!
俯瞰上海光子科学中心,在形如鹦鹉螺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一侧,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羲和”屡屡刷新“世界最强光”纪录,在今年实现稳定输出功率10拍瓦(即1亿亿瓦)后,迅速开启了新一轮的冲刺。
“‘羲和’为人类科研提供了只有在恒星内部或是黑洞边缘才能产生的极端物理条件,其输出的能量密度高达每平方厘米10的22次方瓦,可以用于探索大量‘最先一公里’的基础性假设,如真空里到底有什么、反物质是如何生成的。”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副总工程师梁晓燕说。
上海不是偶然闯入科学研究领域的“无人区”,而是在持续攀登科学高峰的“最先一公里”。
数据显示,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年评选的年度全球十大优秀科学论文中,2篇入选的中国论文均出自上海;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同样诞生于上海;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上海都作出重要贡献,仅中国科学院在沪单位就有超过名科研人员参与。
用制度创新突破藩篱,用法律法规保护科研想象力。
“上海用法规群、制度群巩固住上海前瞻探索的科技制度创新成果,为科研解开细绳子,给足阳光雨露,助力茁壮成长。”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说,上海为科技创新专门立了一部法,这部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聚焦打破制约创新的壁垒和束缚,赋予科研事业单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为守护科技创新提供“上海方案”。
“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上海期智研究院学术带头人、上海交大计算机与工程系教授郁昱,在徐汇西岸智塔的期智研究院,几个月就组建了一个高能团队。
放眼黄浦江畔,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学中心、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树图区块链研究院、朱光亚战略研究院等数十家代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正加快发展。
战略驱动:啃下产业创新“硬骨头”
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瞄准“卡脖子”迎难而上,拥有中芯国际等头部企业的上海,不仅是中国芯片产业的摇篮,也是“中国芯”最重要的有生力量。
伴随着“第一锹”在浦东落下,中国芯片产业化从这里启程,如今上海已经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全、产业集聚度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深耕芯片制造设备的中微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芯片独角兽壁仞科技、追赶先进光刻技术的上海微电子……余家企业犹如星光汇聚,在这里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环节的全产业链,年产业营收规模首超千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2.5%。
“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谋划什么;产业链缺少什么,我们就补齐什么。”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硅谷”,上海努力做到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
从25平方公里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到涵盖1区22园的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以“张江”这片改革试验田为抓手,通过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优化营商环境、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等方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将这里孕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茂密森林。
科学技术不仅是产业攻坚的策动力,更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源泉。
在上海,联影医疗成功研制PET-MR,打破国际垄断,微创获批首个国产血流导向装置,创领获批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这些国产设备“小荷才露尖尖角”,不仅让百姓有了更多的选择,还让国外对应大牌厂商应声降价。自年国家开始批准创新医疗器械以来,全国共批准了99个创新医疗器械,其中有18个来自张江示范区,国家新药研发机构有30%来自上海张江,全国一类创新药有30%产自张江。
瞄准未来:加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来到上海,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对原始创新的尊重、对前沿科学的追逐,以及对青年才俊的包容期望。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库尔特·维特里希是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之一,他表示,中国科研环境正越来越好,选择的天平不断向中国倾斜。
这里,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同时也是科研的“第一选择”。
今年4月27日,由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编制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正式发布,上海在全球排名第九,首次跻身全球前十位。
这份报告,自年以来连续发布,过去四年,上海排名始终稳步向前,一共上升了九个位次,反映出上海科创中心的集中度和显示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创新环境吸引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区域辐射带动力等“五力”持续增强。
《上海科技进步报告》显示,年上海科技投入稳步提升,创新资源不断积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产业创新能级加快提升,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年,上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家,平均每天诞生20家,每万户企业法人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进行部署,从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攻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多元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加快构建顺畅高效的转移转化体系、厚植支撑国际科创中心功能的人才优势、以张江科学城为重点推进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等六个方面,继续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江海眷顾奋楫者,星光不负赶路人。上海将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构筑全球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本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