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由于受限于国力,新造军舰其实不多,日本联合舰队大部分战舰都是战前建造服役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于战争需要日本开建了一批军舰,但对比美英新战舰数量实在太少了,损失的战舰根本得不到补充,这也是日本海军越打越弱的原因。虽然日本建造了一些先进军舰,如“大凤”号装甲航空母舰、“秋月”级防空驱逐舰等,但改变不了战局。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款当时代表日本最新技术水准的轻型巡洋舰——“阿贺野”级,它是日本在二战中建成的最新一级轻巡洋舰,代表了日本当时在轻巡洋舰设计方面的最高成就。
“阿贺野”号轻巡洋舰一、研制背景
上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海军轻巡洋舰基本是20年代建造的吨级“球磨”级、“长良”级、“川内”级等,技术性能已经明显落后,具体体现在与新型驱逐舰难以配合作战,因此日本海军决定发展新型轻巡洋舰来解决问题。由于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消耗了很大国力,海军缺乏经费(不少军费被划拨到陆军),海军扩充计划只能停留在方案上,直到日本在战略上最终定为“南下”,日本海军才争取到更多经费。
这里说一下日本海军为什么很重视轻巡洋舰,因为自从八八舰队时期开始,日本就十分重视雷击战,而雷击战的主角自然就是由轻巡洋舰领导的驱逐舰组成的水雷战队。老旧的轻巡洋舰与新型驱逐舰不能高效协同作战这是日本海军不能接受的,研制新型轻巡洋舰就是必然。为此,在昭和十四年的第四次舰船补充计划(丸四计划)中计划建造了6艘新型的轻巡洋舰,其中4艘是水雷战队旗舰“阿贺野”级(乙型巡洋舰)。该级舰外形漂亮,结构和布置合理,具有很强的现代军舰风格。
“阿贺野”号模型,搭载的水上飞机二、性能数据
“阿贺野”级轻巡洋舰主要性能:舰长.5米,宽15.2米,吃水5.6米,主炮塔正面装甲厚25毫米,指挥塔装甲厚25毫米,舷侧装甲带厚57毫米,甲板装甲厚19毫米,标准排水量吨,满载排水量吨,舰员编制人。动力为蒸汽轮机,马力,4轴,航速35.3节,续航力海里/18节。
配备6门毫米/50倍径主炮,3座双联装,舰艏两座主炮炮塔、呈背负式布置,舰艉一座主炮炮塔。2座双联76毫米/60倍径副炮,2座三联25毫米高炮,2座双联13毫米机枪,2座四联装毫米鱼雷发射管。可以携带2架水上飞机。
三、技术优点
与日本海军以往的轻巡洋舰比,“阿贺野”级具有如下优点:
“能代”号轻巡洋舰1、该级舰的动力装置全部烧油,所以烟囱数量减至一个,省却了以往轻巡洋舰烟囱林立的情况,使得舰面变得大为整洁、增大了有效空间,便于布置其他装备。
2、以往吨轻巡洋舰主炮是多门单装毫米主炮,而“阿贺野”级是三座双联装毫米主炮,火力更猛的同时主炮布局更合理。
3、不同于旧式轻巡运用困难的两舷分列式的鱼雷发射管,阿贺野级用了两座四联装的鱼雷发射管,两座都位于中线,能向两舷发射,而且还具备了再装填装置,能迅速的再装填鱼雷。
4、舰首采用球状(与大和号战列舰一样),这种舰首可减小兴波阻力,提高航速,并减小军舰水线下长度和排水量。
5、舰桥样式类似重巡舰桥,观察条件和指挥条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因此其外观上像缩小版本的重巡洋舰。对比之下旧式轻巡洋舰的舰桥简陋又矮小。
四、服役情况
“矢矧”号轻巡洋舰该级舰虽然很先进,但生不逢时,“阿贺野”级建成服役时已是太平洋战争中后期,日本海军已经走下坡路。最后一艘“酒丐”号服役时,日本海军大型水面舰艇已经损失殆尽了。这区区4艘“阿贺野”级轻巡根本挽救不了日本海军失败的命运,就连“阿贺野”级最终也成了日本海军的陪葬品。
首舰“阿贺野”号于年2月被美国潜艇击沉,二号舰“能代”号在年10月的莱特湾大海战中被美国航母舰载机击沉,三号舰“矢矧”号在年4月的“菊水作战”中和“大和”号超级战列舰一起被美国航母舰载机击沉,四号舰“酒丐”号虽然未被美军击沉,但战后被美军作为靶船击沉(年7月被拉到比基尼环礁去做海上核弹试验)。
虽然“阿贺野”级是旧日本海军最先进的轻巡洋舰,但对比其它海军强国(美、英等国)二战建成的新型轻巡洋舰,技术差距仍然巨大,这也是二战日本“野心比天高,实力比纸薄”的证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