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要到海军节了,今年的4月23日也是海军成立70周年的日子,所以很多军迷们也都希望中国国产的多款主战舰艇能够在阅兵式上亮相为海军庆生。很多人知道中国海军最近几年主战舰艇呈现了“下饺子”的速度在快速增长,那么中国究竟掌握了什么秘籍才实现了海军的高速发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解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批量制造性能先进的现代化作战舰艇必须拥有一流的船坞和船台。船坞有干船坞和浮动船坞两种,干船坞就是挖个大坑留出一面让水进出,造船和修船的时候把水排干,船造好之后引水进来让船下水,大型的舰艇主要在船坞里进行建造,比如我国的首艘国产航空母舰就是在大连的干船坞里建造完成然后用拖船拖到码头开始舾装的。我国拥有的大型干船坞多达数十座,发展潜力依然巨大。浮动船坞则可以看做是一个浮动的U型槽,我国拥有的10万吨以上的浮动船坞数量也很多。而如果没有大型船坞的话航空母舰是根本没有能力建造的,我们的邻居俄罗斯由于浮动船坞严重受损使得俄罗斯已经失去了继续升级“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能力,让这艘饱经沧桑的航母可能会提前退役。船台不需要像船坞一样挖个大坑,只需要寻找一块地基较好的区域就可以开工建造舰艇了。船台分为室内船台、露天船台、开敞船台等多种,一般有滑道呈一定坡度与水连接方便舰船造好之后下水。船台上面建造的舰艇吨位通常较小,比如我国的A护卫舰、型护卫舰大多在船台中建造。有了硬件设施还必须配套的软件才能拥有完整的舰船建造体系,主要包括技术储备和工人培养方面。我国是除美国之外第2个拥有大批量建造通用化主战舰艇的国家,这既是由于我国对现代化的海军需求十分迫切,还因为我国掌握了舰艇的模块化建造技术。早期的舰船采用整体建造模式,但是这种建造模式建造周期长,不适合大批量快速生产。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船舶模块化建造技术,但是在军舰上大量应用却是在A护卫舰上开始的。模块化建造就是将舰船的船体、武器等方面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再加上分段建造技术的应用使得同一型号的舰艇能够同时开工建造多艘。这样一来舰艇的通用化、标准化程度就会达到较高的水平,在最大程度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有助于舰艇实现批量化生产,就算是后期的维护保养和升级改造也要容易得多。而另一方面船舶制造的专业人才培养也十分重要,中国也是在科研人员的不断攻克之下才突破了各种舰艇需要的关键技术并最终实现了舰艇的批量化建造,而一旦人才队伍出现严重流失或者断层的话后果也将不堪设想。比如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和乌克兰瓜分了苏联的遗产,订单减少使得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造船厂核心技术人员大量流失,就连曾经制造苏联多艘航空母舰的黑海造船厂已经倒闭了。我国大型驱逐舰的建造从D驱逐舰上开始逐步实现了模块化、通用化,驱逐舰的批量生产也表明了中国真正掌握了大型通用作战舰艇的建造,中国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时间”了。如今的中国已经成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了厚实的经济做支撑和数量众多的船台船坞当硬件,再搭配上中国造船厂工人的夜以继日,共同书写了中国海军“下饺子”的壮观场面。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识科普小站,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