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配电线路电压高、线路长、地处高空,作业难,如何从输配电线路上获取稳定的电能,用以塔柱上的在线监测装置等设备直接供电?7月27日,记者从重庆大学获悉,该校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院“无限传能”学生团队研发出无线电能传输“隔空传能”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大功率电力电能转换和电动交通、消费电子、舰船吊装、医疗设备等行业领域。
对电网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智能化实时监测,是“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无限传能”团队主要负责人、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贾亚辉介绍,根据团队此前的调研,当前输配电线路对安全、绝缘、覆冰等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主要依靠人工巡检和无人机巡检。
“人工巡检里程长、巡检效率低、巡检成本高,如遇到恶劣环境和天气,更是难以开展。无人机巡检续航能力差,采用的光伏板太阳能充电方式,受天气影响也比较大,供电不稳定,影响监测巡检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无限传能”团队尝试研发无线电能传输“隔空传能”技术的运用。
“这是一种是借助磁场、电场、电磁波、微波等介质,进行非电气接触能量传输的技术,也是一种新型高压线路能源供给方案。”贾亚辉说,该系统主要由智能感应取电装置和无线电能传输装置两个部分组成,通过取电CT,电能进入感应电源模块,再进入绝缘子耦合机构,历经高频逆变、谐振补偿、功率调节以及整流滤波等环节,把稳定的电能输送到线路塔柱上的监控摄像头、温度传感器、接地电阻测试仪、无人机充电机库、5G信号基站等用电设备上,满足它们的供电需求。
据悉,今年7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邱志明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价:高功率密度高效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复杂、难度大、创新性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贾亚辉透露,今年,团队将与广西电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就“高压线路在线监测装置的无线供电”项目达成深度合作。未来,通过产品的迭代升级,从局部试点发展到全面试点,力求对智能电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早日实现技术产业化。
主编:匡丽娜
审核:汤寒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