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战主要是一场航空母舰之间的战争,辅以双方之间尤其是美国人发起的极富进攻精神的潜艇作战。如果没有航空母舰,日本人就不可能对驻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发起攻击。同样,如果没有航空母舰,美国海军以及随后加入的英国皇家海军,就不可能将日本人从整个太平洋海域击退、进而使其败退本土,并使得美国陆军航空队后来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成为可能。
珊瑚海海战是双方之间的第一场海上交战,但就在这场战役中,双方战舰都没有进入对方视线或者炮火射程之内,这是因为航空母舰首次使得这种远距离海战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海战的模式。渐渐地,战列舰和巡洋舰也开始发现自己的角色正在日益发生改变,从过去的海上交战转变为攻击行动开始之前对于敌方海岸阵地的重型炮火准备,或者为舰队航空母舰作战提供大规模的防空炮火支援。
在太平洋,唯一胜出的一种海军舰船类型是潜艇,美国海军潜艇在切断日军运输补给线上的表现,要远远超过德国潜艇对于英国海上运输线的破坏,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日本人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护航运输作战,也没有建造专门的护航航空母舰。战后,美国人在潜艇的研发使用上出现下滑趋势,原因大概有两方面:一是由于海军将领们更加青睐大型航空母舰,二是因为潜艇从来就没有真正引起过美国公众的注意力。
很显然,早在欧洲战争爆发之前,英国就有人意识到航空母舰数量有可能出现短缺。曾有一段时间,英国政府有意将2艘新客轮——“玛丽女王”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改建为航空母舰,但最终认为将其改建为运兵船会更有用,于是放弃了改建航空母舰的念头。英国皇家海军一直计划建造4艘新型的装甲航空母舰,用来取代老旧过时的航空母舰。
但是,随着战争阴云日益密布,英国政府将航母订单直接增加到了6艘,同时下令将老旧航母保留下来继续服役。不幸的是,英国人并没有把这些老旧航母应用到护航作战这个最有可能发挥其使用价值的领域,相反却用在了海上作战领域,这只能使它们在指挥战术上的劣势暴露无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存在着三种截然不同的航空母舰,其中最富魅力的当属大型航空母舰,美国海军称其为攻击型航空母舰,英国皇家海军则称其为舰队航空母舰。在这些大型航空母舰中,就包括英国皇家海军的“卓越”级航空母舰及其派生舰型、美国海军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以及日本海军的大型航空母舰,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年的“翔鹤”号和“瑞鹤”号。
上述航空母舰可以搭载数量颇多的战斗机、轰炸机和鱼雷轰炸机,是海战中的中流砥柱。在航空母舰的行列中,还有一种类型被美国海军定义为轻型航空母舰,英国皇家海军称为轻型舰队航空母舰,它们的吨位通常不超过吨。
在太平洋海域,美国海军此类航母主要有“独立”级轻型航空母舰,它们是在“克利夫兰”级巡洋舰的基础上改装而来,机库和飞行甲板都很局促。英国皇家海军“巨人”级和“庄严”级航空母舰的设计水平相对较高,但是,这些舰船仅仅只是理论上具有优势,等到第一批该型航空母舰到达太平洋海域的时候,战争已经临近结束,它们几乎没有参加过真正的战斗。“巨人”级和“庄严”级航空母舰存在的问题在于速度低下,仅有24节。
名列最低端的是辅助型航空母舰,人们更习惯称它们是护航航空母舰,美国海军中的一些人嘲笑它们易燃、易爆、易遭攻击且成本昂贵。护航航空母舰大多从商船改装而来,有些甚至就是货船的简单翻版,其中还包括一些缴获的敌方船只。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航空母舰虽然采用商船船体设计和机械装置。但从其铺设龙骨开始,就一直按照航空母舰的标准进行施工。
从这种设计可以看出,决策者们希望这些船只在战后退役后,可以直接改装成为商船使用。毫无疑问,护航航空母舰在乘员居住条件、飞行甲板和机库空间等方面的设计标准都很低,有些仅仅配备了1台飞机升降机,为飞机准备起降行动时困难重重。
事实上,护航航空母舰只是一种保守的说法,这些舰船除了用作护航航空母舰之外,还可作为飞机运输舰和训练用航空母舰,用来训练海军航空兵的新兵。在地中海和太平洋,它们还负责为登陆作战提供空中打击火力支援。在太平洋作战行动中,美国海军陆战队从护航航空母舰上起飞大批的对地攻击机,为已经登陆的两栖突击部队提供航空火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