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远舰究竟是怎样沉没的澎湃新闻

9月21日,国家文物局证实在大连庄河海域发现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经远舰”残骸。目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正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经远舰”作为清朝北洋水师的主力军舰之一,不像“定远”、“镇远”二舰那样装备了令日本海军畏惧的坚甲巨炮,也不像“致远舰”那样发起决死冲击,欲与敌舰同归于尽,不幸中道沉没,留下了一段令人扼腕、众口流传的故事。在甲午海战的悲壮画卷中,“经远舰”似乎并不那么起眼,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值得一说的故事。本文主要依据陈悦所著《北洋海军舰船志》一书,并参阅其他资料,讲述在争论与海军大国角力背景下诞生的“经远舰”如何走向她最后的归宿。

“经远”号,拍摄于建造完成后赴英国与“致远”级军舰会合期间。(图片来自陈悦:《北洋海军舰船志》,山东画报出版社,年)

经远:前卫设计的试验品

年,中法战争爆发,马江一役,福建水师在法国海军的攻击下全军覆灭。年6月,中法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结束了这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战争;同月,清廷颁布上谕,指出“和局虽定,海防不可稍弛”,认为在中法战争中清朝“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应援,何至处处牵制”,因而决心“当此事定之时,自以大治水师为主”,由此开始了第二次海防大筹议,也推动了又一波中国购买新式军舰的热潮。

此时清朝的财政状况已无力再购买像“定远”、“镇远”那样的大型铁甲舰,于是决定再订购4艘“快船”,“经远舰”即是这一计划中的四艘“快船”之一。

从风帆时代单层炮甲板军舰演变而来的巡洋舰,有着铁甲舰无法比拟的高航速,因而中国将之译为“快船”。早期巡洋舰火炮不求口径大而求数量多;吨位一般较小,但煤仓设计得很大,续航能力突出。

就在中法战争爆发前几年,英国著名舰船设计师伦道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巡洋舰设计方案,称为“完善型巡洋舰”。这款巡洋舰以其防护方式——穹甲巡洋舰(ArmourDeckCruiser)而闻名于世。“穹”字之意是中部隆起的拱形,所谓穹甲,即中间平、两边坡形的穹面装甲。此前巡洋舰的平面装甲甲板在水下线之下,一旦水线处被击破,海水涌入将淹没整个平甲的上方,导致军舰丧失浮力而倾覆。穹甲的设计使中间部位高出水线之上,即使水线处破损进水,一时也难以淹没高出水线的装甲甲板,军舰内仍能保持较多的浮力;而斜至水线下的装甲甲板的两边,成了防弹效果很好的斜面装甲,加之船外海水的阻力,对军舰水线附近的舷侧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即“以斜度拒弹,以穹面界隔漏水”。

年时中国就已经向德国伏尔铿船厂订购了一艘穹甲巡洋舰——后来被命名为“济远”。其实德国当时并没有任何穹甲巡洋舰的设计、建造经验。中国订造的这艘新式巡洋舰,是德国船舶工业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型穹甲巡洋舰,为后世德国巡洋舰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积累。

北洋舰队覆灭后,被日本俘获的“济远”号(图片来自《北洋海军舰船志》)

德国人在“济远”号这艘拿中国的银子造的穹甲巡洋舰上用上了很多新想法、新技术和新材料。比如,她的穹甲甲板用的是当时最新式的钢铁复合装甲,而她的穹甲样式不同于英国那种中间平、两边坡的穹甲,采用的是中间隆起的弧形穹甲,当时的看法认为英国人的穹甲其实是3块平装甲,铆接在一起,装甲衔接的部位可能不够牢固,而德国人则凭借高明的冶金工艺直接加工出了弧形板材,从而避免了这一弊病。

但德国学英国的穹甲巡洋舰还是没学到家,“济远”的穹甲仍然沿用了英国早期穹甲巡洋舰的设计,穹甲只覆盖了机舱上方,并没有延伸全舰。而且穹甲的位置竟然安装在水下4英尺处,完全与“穹甲界隔漏水”的设计思想背离。那么低的穹甲甲板压缩了其下机舱的空间,使得“机舱逼窄,绝无空隙,只身侧行,尚虑误触,暑月炎燠,临战仓皇”。

有了“济远”的教训,清朝再次向伏尔铿船厂订购巡洋舰时自然提出了改进的要求。德国方面提出了两个方案,一种是在“济远”级原设计基础上进行改进,将穹甲甲板安装位置抬高,使其高出水线,并加大煤仓;另一种方案则提出了一种在当时相当前卫的设计——装甲巡洋舰。即在巡洋舰上设置如“定远”级铁甲舰那样的铁甲堡,将军舰上的要害部位围在装甲带内,水线带装甲厚度上部为8英寸(约20厘米),下部6英寸。最终,清朝选择了第二个方案。

“经远”级军舰装甲防护部位(见图中黑色带状及黑色粗线部位)示意图(图片来自《北洋海军舰船志》)

然而,如同之前建造“济远”号那样,德国此前并没有任何设计、建造装甲巡洋舰的经验,这次又拿了中国的银子来做试验,“经远”倒成了德国建造的装甲巡洋舰的“开山之祖”。

中国购舰背后的英德角力

与向德国订造“经远”差不多同时,清朝也和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定下合同,订造两艘“致远”级军舰(即“致远”和“靖远”二舰)。主持此次购舰的李鸿章原本属意于“穹甲快船”的方案,拟照“济远”号的设计在英、德各订两艘。然而,由于上述“济远”的种种缺陷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被德国抢走订单的英国人更是对这型军舰提出尖刻的批评。这使得在欧洲负责具体办理购舰事宜的官员不得不谨慎行事。驻英公使曾纪泽、驻德公使许景澄为保证新式巡洋舰的质量和先进程度,并未直接按照命令订购“济远”型军舰,而是在欧洲各国反复考察,咨询英、德两国海军部、造船界专家。由此引发了一场“穹甲”与“装甲”之辩。

英国海军认为巡洋舰的重要价值在于高航速,极不赞成德国设计的装甲巡洋舰,觉得这样造出来的军舰,航速不如传统的穹甲巡洋舰,防护能力又不如真正的铁甲舰,非驴非马。受此影响,驻英公使曾纪泽对装甲巡洋舰也不看好,反复与许景澄争论,而许景澄则始终坚守水线带装甲优于穹甲,装甲巡洋舰生存力更高的观点,双方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大辩论,几近相持不下。最终,倾向于许景澄的李鸿章做出让步,一碗水端平,在英、德分别购买穹甲和装甲巡洋舰。

这场关乎英德两国出口军舰的“穹甲”与“装甲”之争甚至惊动了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亲自过问了2艘“经远”级军舰的建造,指出“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的订货具有重大意义”。在德国政府的集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15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