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1860年英法侵华老照片,美国记者竟

本文48张真实照片,字背景解读,只惟史实,浮躁者请绕路。

引子

随着中国日趋强盛,总有一些势力,不甘心接受中国越来越强大的事实,近期,一位《纽约时报》驻香港的美国记者,在其社交媒体封面上,特地选取了一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年英法联军集结香港,北上侵略中国的照片,在香港局势敏感时期,其作为西方的喉舌,以骨子里的傲慢,炫耀其祖辈的恶兽本性,对我们中国人的恫吓之意,昭然若揭。

年前的那些真实照片,见证了西方人的丑恶,刻下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如今我们再重新审视,历史不容忘记!

纽约时报驻港记者奥斯汀·拉姆齐(AustinRamzy)的主页

一、这组照片的来历

年,实用的摄影术在法国诞生。

年,法国人发明了蛋白相纸制作工艺,此后,摄影开始盛行于世。

费利斯.比托(FeliceBeato,-)

年,28岁的英军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FeliceBeato),跟随侵华的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采用蛋白相片技术拍摄了大量的战地实景,以及北京最早的风光旧影,前述纽约时报记者所选英法舰队在香港的照片便源自于他。

下面我们将一一解读费利斯·比托拍摄的真实照片,再回年前,看看饱受西方列强欺辱的华夏大地。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

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香港自此离开祖国的怀抱。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就此敲开中国的大门。

年,《南京条约》12年届满,英国利用修约之机,妄图让中国全境开放,以及鸦片交易合法化等不合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通商口岸之一的广州百姓对洋人极为愤恨,坚决不许其入城,摩擦纷争不断。

英国人所绘的亚罗号事件场景

年10月,广州水师在一艘曾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的中国船“亚罗号”上搜捕海盗,扯下了英国国旗,此事被英国人找到借口。

法国神甫马赖,被处决时的绘景

而8个月之前的2月29日,法国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县非法传教被处死,法国一直与清政府交涉未果,英法两国便一拍即合,以两事为由,联合出兵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此爆发。

年3月,英法两国决定增加兵力侵略中国,英国派遣额尔金、法国派遣葛罗统领两国联军,12月攻破广州。

年5月,英法联军北上,攻破大沽口,进入天津城郊,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联军撤军南下之后,咸丰帝针对条约中关于公使常驻北京、外人得往内地游历、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等项约定,担心外国人深入内地,将动摇帝国根基,便起了改约之念,从而又招致英法两国的兵戎相见。

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年6月,英法侵略者再挑起战争,第二次攻击大沽口,但此次联军却遭到僧格林沁指挥的清军痛击,舰船及人员损失惨重,大败而归,骄横不可一世的西方强盗们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三、照片所记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年2月,英法两国不甘失败,决意报复清廷,派遣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近七千人的海陆军队在香港集结,准备北上攻击京城。

费利斯·比托跟随英法联军从年6月在香港出发,到10月攻入北京期间,沿途拍摄,本节将按照拍摄地点及时间顺序一一进行详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路线图

1、从香港出发

年3月1日,香港全景图,英法远征舰队集结在港湾之中,其军舰密密麻麻,桅杆如林。

从跑马地所拍摄的香港全景,左侧的照片就是纽约时报记者所引用的背景图片。

年3月,位于香港九龙区域的全景图,英法陆军的扎营地,图中的帐篷星罗棋布。

2、占领大连湾

英法联军北上攻击天津路线图

英法联军从香港开始北上,4月21日攻占舟山,5月3日,英军进占定海,5月27日,英军占领大连湾,6月8日,法军占领烟台,对渤海湾的天津形成合击之势。

奥丁湾,即大连大孤山海湾,拍摄于年6月21日至7月21日间。驻扎的军队是英军的骑兵和炮兵。

关于英军为何在此选址,据英远征军军需官加内特·沃尔斯利回忆:烟台不仅地方小,还缺乏淡水,无法容下英法两支军队,侦察之后发现大连湾是最理想的港口,易守难攻,淡水充足,测绘员按照一艘“奥丁号”军舰的名字,将照片中的驻扎地命名为奥丁湾。

年6月21日的大连湾,英军舰队约2百艘各式舰船停泊,约一万多名军人驻扎,其中艘运输船负责运送陆军和武器辎重,准备接下来进攻天津。

3、攻入天津北塘、塘沽、大沽

A、北塘

此时,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判断失误,他认为敌人从海上而来,不擅陆战,不会进攻北塘,因而专守大沽,没想到北塘弃守之事被英法联军得知,于年8月1日直接在北塘登陆,兵不血刃占领了北塘城镇和要塞。

北塘全景图,城内几乎不见人影,成了一座空城。

北塘要塞内部的弹药库和枪炮,左侧一位联军士兵坐靠在墙根,正面一个中国人靠在墙上。一根炮管丢弃在地上。

北塘炮台的堡垒上,飘起了侵略者的旗帜,中间一个人员,头上的帽子形状可以确认是联军的士兵。

北塘的一处炮台,英军士兵有的站在高处,有的坐在炮车上闲聊,还有一位印度士兵,裹着大头包,拆下的炮管和炮弹丸散落一地。

驻守在北塘城堡内的联军营地,从大量战马可以看出,这是一支骑兵部队。

B、塘沽

年8月13日,拿下北塘的英法联军,开始向内陆挺进,其以1万余人的枪炮武器,面对两千多清军骑兵的冲锋,胜败毫无悬念,清军全军覆没,新河与军粮城沦陷,随后又攻破塘沽。

塘沽炮台被炸开一个缺口,一位联军士兵正坐在前方的水沟旁,神情自若享受着胜利的快乐。

C、大沽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路线图

清军守卫的陆上几处要塞相继失陷,大沽炮台岌岌可危,英法联军城市从新河南下,采取海陆包抄夹击的战术,于年8月21日攻破大沽炮台,8月24日旋即占领天津。

大沽口的北岸炮台外,牺牲的清军士兵,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他们为了保卫国家而战死沙场。

北岸炮台,对面的城堡墙壁,到处都是炮火轰塌的断壁残垣,转角处有一个大洞,几个攻城梯搭在上面。

上图中的城壁转角大洞,下方的鹿砦是中国传统的守城设施,用尖锐的木头插入土中,使敌人无法落脚,可惜,在英法联军武力强大的枪炮下,这些栅栏一点作用都不起。

四周合围的炮台,如同一个瓮中之鳖的死地,炮弹袭来,守卫的清军士兵,几乎无处可避,此处缺口附近,细细辨别,竟有15名清军士兵阵亡,弹筐中的炮弹也是散落一地。

同样的地点,再换一个角度,惨烈无比。

大沽口北岸的第二个炮台。

炮台内的军营,一个个圆拱形状的屋子,曾经住在守卫的清军士兵,此刻正如鸠占鹊巢,成了英法侵略者的驻地,远处的道路上,清晰可见两队联军士兵正在列队。

这张照片拍摄于年8月25日,侵略者以胜利者的身份,站在大沽炮台的高处,往南面俯瞰,上年的英军舰队就是在前方的水域被清军痛击而战败。

4、轻取通州,攻入北京

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后,清政府急派官员议和,侵略者所提的要求太高,遭到清政府拒绝后,转而继续进攻北京。

A、通州

英法联军行至通州时,和清政府举行了第二次议和谈判,但是谈判再次破裂,僧格林沁扣留了英国公使巴夏礼和谈判人员,与其他俘虏共39人一并带回北京监禁,年9月18日,联军攻破通州。

照片中的建筑是通州燃灯塔,拍摄时间为年9月23日,根据考证,这极有可能是北京地区有史以来最早的一张照片。

通州八里桥,此桥因距离通州八里而得名,原名永通桥,是通州至北京的必经要道。

年9月21日,僧格林沁率清军在此阻击英法侵略者,清军以3万之众,抗击英法联军8千余人,终因武器水平相差巨大,清军骑兵虽毫不畏死,勇猛冲锋,但在侵略者猛烈的炮火与枪弹下,清军士兵伤亡惨重,死3千余人,伤者无数,而英法联军仅死亡5人,伤47人,此役后来被称为大屠杀式的战斗。

B、安定门

八里桥清军大败之后的次日,咸丰帝惊慌失措逃往热河,派恭亲王奕留守,而英法侵略者则继续准备进攻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连续3天,强盗们大肆劫掠园内珍宝无数。

年10月13日,攻入安定门。

清末北京图,英法联军攻城路线

照片拍摄地点是安定门的城墙上,拍摄时间为年10月14日,上面的大炮原本是对着城外,英法联军将炮口掉转城内,炮车旁坐着一个中国人,只是他神情有些迷惘。

站在安定门东侧城墙上,往东南方向,前方的建筑是雍和宫,万佛楼清晰可见。

在安定门城楼上向西望去,城墙延伸,最远处的城楼是德胜门。

拍摄于年10月21日的安定门城楼,北京城的九门,每门各走一种车,安定门走的是粪车,历史总是很有意思,恰恰英法联军攻的是这个门,让这些西方侵略者的行径变得臭不可闻。

站在北京城的东北角,往西边的方向看去,远处的城楼便是安定门,右侧是地坛。

上图的同样位置,从东北角楼往南望去,远处的城楼是东直门。

5、火烧圆明园、破坏清漪园(颐和园)

通州谈判期间,僧格林沁扣留了英国公使巴夏礼和谈判人员,与其他俘虏共39人一并带回北京监禁,随着八里桥战败,咸丰出逃,其中关押在圆明园内的俘虏无人照管,有20人死亡。

攻入京城后,英军统帅额尔金得知此事,决意报复,同时也为之后的谈判威吓清政府,他下令联军于10月18日烧毁以圆明园、清漪园为主的西郊“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就这样,火烧圆明园成了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最惨痛的记忆。

笔者拍于年3月的圆明园遗址

同样清漪园(现在的颐和园)也遭到严重破坏。费利斯·比托用相机记录了那天的实况,由于他无法分身拍摄,而清漪园与颐和园相隔较远,所以圆明园当日的情形,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

在万寿山下的湖畔,远眺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静谧的昆明湖,随后见证了英法联军带来的浩劫。

年10月18日所拍,被英法联军烧毁之前的昙花阁,此阁建于乾隆年间,也许是名字起的不好,昙花一现,只存在了年,被毁30年之后在原址重建为景福阁。

位于清漪园内万寿山上的花承阁,同日其内大多建筑被毁,只剩下多宝琉璃塔和其他一些石制构件保存至今。

清漪园内的文昌阁,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阁楼为三层,年10月18日拍摄之后便被炸毁,颐和园重建时,此阁减建为二层的简化结构。

清漪园治镜阁,从西北侧所拍,这是一座原型水城,当日虽遭炮击,因位于昆明湖的岛上,炮弹较远而损伤不大,可惜后来在复建颐和园时,其基础构件均被拆除,用于其他建筑之上。

位于万寿山顶的智慧海,作为一座无梁佛殿,供奉了无量寿佛,也许是佛法广大,又或是其位于山顶,英法侵略者无法用大炮轰击,从而幸运的保存下来。

万寿山前,被毁的大报恩延寿寺,从损坏的状况分析,应该是被英法联军用炮弹击毁,高大的树木烧的光秃秃,寺庙已成几堆瓦砾,西方强盗们所谓的文明,在这里显得虚伪之极。

年10月18日,昆明湖畔,万寿山下,佛香阁屹立,堪称颐和园的标准照,那最精华的佛香阁在英法禽兽的炮火中,轰然倒塌。

年3月14日,笔者所拍,两张照片,相隔年,雪中的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头顶白雪,彷佛在纪念着前生的悲壮。

6、暴力威逼,签订合约。

在英法联军的暴行下,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年10月24日,侵略者们威胁恭亲王奕要烧毁紫禁城,惶恐不安的奕只得同意不平等的条约,连续两日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与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据在签约现场的英国陆军司令回忆,费利斯·比托准备给恭亲王拍照,奕以为照相机是一座大炮对准着他,瞬间脸吓的煞白,而当时因为光线不好,照片未能拍成功。

此后在11月2日,恭亲王拜访额尔金,在其住所处,失败方与胜利方的代表,费利斯·比托分别为他们拍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肖像照片。

年11月2日,恭亲王奕的两张照片,从9月22日开始,他根据咸丰帝的安排留守北京,一直到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再到10月18日的火烧园林,24日无奈签订和约,这一个多月的乱局,想必让这位皇亲贵胄备受煎熬,惊魂不定,时年27岁的恭亲王面色不安,几无一丝锐气。

而英国的这位全权公使,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谈判代表,名为詹姆斯·布鲁斯的额尔金伯爵,此时为49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同日所拍的照片中,他挟胜利之势,显露沉稳威严之态,与恭亲王形成强烈的对比,正如羸弱的大清帝国与强盛的大英帝国。

7、踏平北京,肆游京城。

获胜之后的英法侵略者,以武力拿到了对清政府极不公平的条约,随后费利斯·比托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在古老的北京城地区,拍摄了一些风光照片,大部分照片原始记载的拍摄时间是年10月。

A、天坛与前门大栅栏

天坛祈年殿,修建于公元年的明嘉靖年间,这张拍摄于年10月,是祈年殿的最早照片,非常可惜的是,29年之后,大殿被雷火击中而全部烧毁。如今的祈年殿为毁后数年重建。

祈年殿的衰败之象。

站在天坛的寰丘向北拍摄。

前门大栅栏沿街的一处商号,门头是“恒聚斋”字样的匾额,一人坐在门旁,根据考证,店主姓邢,来自河北易县,以纸雕的技艺,从事寺院神像的营造。

前门大栅栏,画面左起的商铺,是有着北京四大斋之一美称的“致兰斋”,擅长点心制作,相邻的则是经营丝绸布匹的“广和号”。

B、最早的紫禁城照片

以下照片原记载均为年10月29日,不过,这个时间有存疑,经后世考证,据英国特使额尔金与法国使团成员的回忆,英法两国使团于年11月7日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游览了皇城南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午门、景山、琼华岛,恰好与比托所拍的照片线路完全一致。

笔者个人分析,在和约签订之后的11月2日,恭亲王拜会额尔金,标志着双方结束了敌对状态,额尔金极有可能向奕提出参观紫禁城的要求,奕内心肯定不愿,但又没有底气拒绝,因而只得同意,11月7日两国使团在清朝大臣恒褀陪同下,游览了上述地点,费利斯·比托极有可能同日进行了拍摄。

站在正阳门城楼的西侧城墙上,向着北方拍摄,前方为大清门的全景,再往后的城楼便是天安门。

年前的天安门西侧,已是秋日时分,华表前已成草地,城壁处的朱漆早就斑驳不堪,一如晚清的颓败。

到达午门时,据英法使团人员回忆,他们很想继续进入,但陪同的清朝大臣以宫内仍有女眷居住为由而拒绝,只允许他们从门洞里往里看了几眼,而这张照片也成为紫禁城历史上最早的一张照片。

顺着紫禁城旁的道路,观光团来到了景山,这张是从万春亭上往西所拍,远处的北海白塔矗立在琼华岛上。

与上图刚好相对,费利斯·比托站在北海琼华岛的高处,往东拍摄,左边的景山,万春亭,以及画面右侧远处的紫禁城清晰可见。

结语

年前的这些瞬间,除了给我们留下了最早的旧中国风光与建筑影像,更多的则是中华民族的屈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积贫积弱的晚清时代,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了沉睡的中国,从积极的角度,外来的蛮力,打开了旧中国的封建窗户,透出了工业时代的一些新鲜空气,让古老的中国,有了几许变化,更快的走出了封建社会的桎梏。

但落后就是挨打,昔日的侵略者们在华夏大地肆意妄为,再回到当下,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警醒。

从这些老照片中,我们只有自立自信自强,才能不负那些倒在侵略者枪炮下的勇敢祖辈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7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