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围炉weiluflame围炉来自专辑文化圈层
前言
汉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书史体系,体现在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上。汉服不仅仅是一件衣裳,而是由衣服、冠、面饰、鞋、饰物等共同组合成的整体礼仪系统。汉服文化从三皇五帝延续至今(清代被迫中断),是一种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在当代,汉服文化正逐渐复兴。
零、汉服是什么?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总体来说指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汉服的定义并不仅限于汉朝的服饰,但必须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如旗袍、马褂等满族服饰,虽然也是传统服饰,但并不属于“汉服”的范畴。此外,“汉服”的本质是包含头冠、头饰、鞋履、佩饰等在内的一个完整服饰体系,而不只局限于衣服。
形制
汉服的服装结构从上至下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个部分。前后具有对称性,也就是说在制作时取用两幅等长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若前襟无衽则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称之为斜领右衽衣。每部分的形制也繁杂多样:常见的领有直领、圆领、竖领、方领以及坦领;常见的襟有大襟和对襟;常见的裙有一片式褶裙、交输裙、百迭裙以及马面裙;常见的袖有箭袖、直袖、琵琶袖以及广袖。
除衣裳外,首服、配饰的种类也是繁多的。首服指头饰。成年男子往往以冠、巾、帽等为头饰,形制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有冕、弁、幞头等。女子所佩戴的头饰有八种,即为簪、栉、钗、华胜、步摇、金钿、珠花、勒子。佩饰则主要包括:佩玉、披帛、袜、香囊、革带、玉带、腾蛇等。
纹饰
服饰的纹样具有装饰点缀作用,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寓意,传统的汉族服饰往往采用动物、植物、几何状的纹饰。动植物的刻画一般呈现出细腻逼真的特点,而几何图形则呈现出规整对称的特点。常见的图案有:双鱼报喜、麒麟童子、四合如意、鱼跃莲池、五谷丰登、绣球狮子、八宝奔兔等。
颜色
传统汉服的颜色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在古代有着严格的区分。古人所理解的世界由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构成,称之为五正色,是极为尊贵的。其他颜色则是调和色,由五正色调和而成,称之为“间色”。当今社会由于不再有阶级划分的限制,汉服的颜色搭配也变得更加随心所欲,颜色种类也随之增加。常见颜色可见下图。
图源来自b站up陈初久的汉服版《生僻字》
内涵
“天人合一”的形制内涵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的理念和人生理想追求体现在汉服的设计中,表征了汉服的深层意蕴和外在形式的审美。汉服在结构方式上以“上衣下裳”为原则,象法天地。古时劳动人民在观察自然中得知,清晨天未亮时,天空为玄色,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为黄色,下裳如地,服色采用黄色,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拜。汉服中还有许多细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比如,汉服中的宽大袖口,表征了天道圆融;汉服中的深衣体现出公平正直和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正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赋予了汉服特有的意蕴。
“五行”和“五色”的色彩内涵
色彩对服饰在审美效果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汉服的色彩不仅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而且还能集中反映其文化内涵,具有较强的象征性。汉服的色彩与自然变化相协调,早在西汉时期,帝王顺应四季而采用四季之色,形成“四时衣”,到了东汉,师法五行思想,改为“五时”,对应五行的五色,既春青、夏赤、季夏黄、秋白、冬黑,汉服遵循着五行五色体系一直延用到清代,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天道,师法自然,以达到“天工”与“人工”浑然一体的境界。汉服“五色”与阴阳五行的重要关联,使人的行为与世间万物运行规律保持协调,体现汉服的审美意蕴。
“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
汉服将内容和形式进行统一,将事物组构的意蕴和内容有机结合。在汉服的服饰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体现人与人的交际礼仪;第二,体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和品行;第三,追求美学上的审美意蕴。汉服在艺术形式上将各个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体现出“中和之美”。
一、汉服的发展历史
起源形成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麻布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之后发明了饲蚕和丝纺技术,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而汉服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都逐渐随之分化,并创造了深衣。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明式深衣
发展壮大
后汉明帝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整体上呈现出凝重、典雅的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自然洒脱、清秀空疏的特点。
唐代服饰承上启下,法服和常服同时并行。法服指传统的礼服,常服又称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场合所着服饰。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着白衣。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宋代服饰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由于宋朝长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并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
复兴与衰落
元朝时期长衣统称为袍,其样式南北方差异不大,但材料贵贱精粗,却差距悬殊。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图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对汉服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全面贯彻执行。明朝时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着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装则基本承袭了传统服饰样式。明朝时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过去流传下来的,朱元璋又亲自制定了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统帽和四方平定巾。
清朝统治者为了削弱汉人的民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满州的统治,实行“剃发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满族入关后,下令汉族剃发易服,“衣冠悉尊本朝制度”。致使在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汉族男子服饰基本以满服为模式,而后来的旗袍、长衫、马褂都是以满族为主体的民族服饰的改良和发展,而非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
二、汉服复兴
概述:21世纪初期,在中国国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一部分汉族人大国思想觉醒的背景下,以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清政府统治前的中国传统服饰汉服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
年左右,针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唐装(即满式服装旗袍、马褂)是汉族服装的状况,不少有识之士,力求正本清源,致力于努力恢复满清之前的汉族传统服饰。同年2月14日陕西网友华夏血脉在新浪舰船知识网络版军事历史论坛发表了“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一帖,两年内点击量达到三十多万并被转贴到海内外多家网站,唤醒了一大批有识之士投身于民间汉服复兴。
年11月22日,王乐天先生把汉民族的传统服装穿上了街头,再次引起大陆各界人士和整个华人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汉民族服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