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永乐三年)至年(宣德八年),有一支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七次下西洋,行踪遍及亚非十多个国家:南至爪哇,西北到波斯湾和红海,最西到达非洲东海岸。29年间,在广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航程十万余里,这支舰队规模之大、航程之远的记录保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的壮举。这支舰队就是郑和领导的舰队,历史上称作“郑和下西洋”。
为什么称其为“航母舰队”?并不夸张!
因为船大、船多、人多。
有多大,有多多?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舰船:
第一种: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就是.18米,宽61.6米。船高达四层,可容纳上千人,其排水量约吨,相当于二战时期日本的凤翔号航母。第二种: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长.8米,宽51米);第三种: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长95.2米,宽40.8米);第四种: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长81.6米,宽32米);第五种: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长61.2米,宽23米)。如此巨大的舰船,在世界木船制造的历史上已经是登峰造极的水平,而且这支舰队里共有这五种船近艘。
那么整只舰队有多少人呢?
据记载,共有余人。船员专业齐全,分工明确,有军事人员、后勤人员、维修人员、文职人员,甚至还有专门缝补衣服的婆婆和接生婆,以及心理辅导师(道士)。
这种规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都堪称无敌。
60年后,哥伦布的船队出航了。船队仅有3艘船,船长24.5米,宽6米。与郑和的舰队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
这么大规模的舰队七次下西洋,为了什么?
坊间一直传言,关于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21岁),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在位时间仅四年,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推翻。朱棣打进南京夺取政权后,却一直找不到建文帝的尸体。据说他流亡海外,其下落之谜也成了明朝第一谜案。朱棣登基后,心里一直不踏实,生怕建文帝在哪复辟,因此要找到建文帝,以除后患。
不过这一说法毕竟是野史,事实上从郑和舰队的组建规模、且携带大量物资去赠予沿途的国家来看,下西洋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彰显了国威、传播中华文明,让外国了解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增进中国与南洋各国的贸易和联系,形成万国来朝的良好局面。
年,62岁的郑和鞠躬尽瘁,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途中去世。在世界航海史上,郑和比欧洲所有伟大的航海家都要早。比哥伦布航海早年,比其发现美洲新大陆早70年,比达·伽马绕航好望角早60年。但中国虽有很早的航海历史,却没能抓住机会,建立起自己的海上地位,到清代更是闭关锁国,以至于近代史上海上自卫都难以支撑。
今天,我们的海洋事业正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类军舰如同“下饺子”般服役,即将拥有“双航母”舰队。民用船只建造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也还保留有以“郑和”命名的船只。
“郑和”号训练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年4月27日由上海求新造船厂建造完毕正式下水服役,是人民海军成立以来,为海军院校建造的第一艘远洋航海训练舰,被誉为“中国军校第一舰”。
“郑和”号商船,是我国迄今为止建造的最大载箱量集装箱船,年9月12日交付使用。该船装载量达标准箱,船宽54米,设计吃水14.5米,服务航速22.2节,甲板面积相当于4个标准足球场,为世界第七代集装箱船,创下了中国造船业新纪录。
在此,向年前的中国舰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