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大阅兵幕后英雄中船七O八研究所的

能治愈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还记得20多天前的那场海上大阅兵吗?这场令人为之振奋的阅兵背后,同样有上海科研工作者的默默奉献。为了阅兵顺利,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的团队连续奋战近一个月。近日,刚从青岛凯旋的团队成员葛莉华、陈涛、苏晓鹏、楼诚、朱羽张扬和徐成向新民晚报记者讲述了这段紧张但收获满满的经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6人是参与年海上阅兵保障任务的“原班人马”。图说:团队在青岛的合影来源/受访者供图“和去年相比,虽然时间充足了,但任务却更繁重了。”这是团队成员共同的感受。今年,七〇八所接下了9艘舰船的音视频系统和通讯改造任务,需要完成从图纸设计到拆卸移交等一系列工作。除此之外,团队还要承担现场组织、沟通和协调任务。“前期我们会到舰船的归属地开展工作,遇到技术或者天气等因素,只能依靠自己或者远程求救,可谓是‘客场作战’,往往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陈涛回忆,“等到了青岛,当团队聚在一起时,那就是‘主场’了,工作协调顺畅不少。”由于舰船在白天还有训练任务,有时需要调整方案,但舰船数量多,时间紧,只得在晚上加班加点开展。可青岛晚上的港口,夜间气温低于5度,海浪极大,尽管裹着厚厚的大衣,但在船上待上5分钟,人还是冻得直打哆嗦。“因为方案不时出现调整,加班已是家常便饭了。”葛莉华说,“最忙的一天,我检查了十余艘舰船,走了18公里。”由于港口泊位有限,部分舰船只能在海上抛锚。团队成员只得从岸边搭乘小艇前往。“等接近舰船的时候,上边会放软梯下来。”朱羽张扬告诉记者。他有轻微的恐高症,每次上下软梯都是一种煎熬。“恰逢那几天天公不作美,海上雾和浪都特别大,有一回我软梯都下了一半了,可出于安全考虑,又让我爬回船上。”对小艇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另一名90后楼诚。由于被海浪打湿,他还感冒了数日。“多亏团队成员替我完成了不少任务。”楼诚感激地说。有一天,楼诚完成任务回到宾馆已是凌晨1时,可仅仅休息了3个多小时,他又迎着晨曦出门了。“作为从事舰艇设计的年轻科技工作者,特别希望看到自己参与改造的舰船在蓝色国土上劈波斩浪,圆满顺利完成任务。”为了全身心投入此次保障任务,这个帅气的小伙还延后了婚纱照的拍摄。苏晓鹏则被团队成员称为“幕后英雄”。虽然没能来到现场,但他加班加点赶制出的图纸发挥了大作用。“9张图纸,每张都很有难度。”苏晓鹏介绍,“图纸交给修理厂后,还要和他们反复确认各类要素。”借着此次保障任务,团队也为部队不少设备做了次“体检”。作为团队的负责人,葛莉华将这群年轻人的成长看在眼里。在她看来,团队的责任心、执行力和团队凝聚力都是保障任务出色完成的关键。团队付出的辛勤汗水,不仅为大阅兵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也得到了舰上官兵的点赞。“在和船上官兵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实际需求,为我们拓宽了设计思路,更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朱羽张扬说。新民晚报见习记者郜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2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