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4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所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捐赠人是朱锐女士,她是研究所原二室主任、留苏学长朱炜青的女儿。朱锐代表父亲向研究所“青年科技人才基金”捐赠50万元,完成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朱锐(右)代表父亲朱炜青向所捐赠50万元
朱炜青学长年出生于上海,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年由国家选派至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学习,年获苏联科技副博士学位,同年毕业回国,分配到所工作,直至退休。朱炜青从事舰船发动机研发工作整整34年,是我国从事特种发动机研究最早的倡导者、践行者之一。他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年成为国内最先呼吁并积极从事斯特林发动机研究的专家之一,参与了我国第一台热气机R45的研制工作。朱炜青曾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年7月,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员合影
★
去年上半年,在我们留苏分会发起的慰问老学长活动中,志愿者王国军曾通过电话联系过朱学长,虽然当时他身体不是很好,但还很健谈。不曾想到,王国军今年1月再次慰问老学长的时候,电话已经联系不上了。
1月中旬,朱炜青的女儿朱锐告诉王国军一个悲痛的消息,父亲因新冠引发重症,不幸离世了。另一位老学长也在留苏分会会员群转发了研究所发布的讣告。
时隔不久,我们又看到了与朱炜青学长有关的消息,那就是这次特殊的捐赠。经过和朱锐女士的联系,这位我们不太了解的老学长的身影渐渐变得清晰了,而这身影又是那么熟悉……
朱锐女士发来了她在捐赠仪式上的发言稿,讲述了父亲朱炜青为国家奉献一生的故事,情真意切。现全文刊登如下:
“
首先,作为朱炜青的女儿,我代表家属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师长,尤其是曾经与我父亲共同工作过的老前辈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家让我说说我父亲捐赠事项的缘起。我想了想,实在也找不出什么华丽的词藻来描述。其实一切都很简单而朴实。就一个字——“爱”!除了爱还能有什么呢?就像父母爱孩子,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愿意把自己一辈子省吃俭用留下的遗产给孩子,只希望孩子们能比他们过得更好。反过来说,这种爱同样也像孩子爱父母,尽管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起起伏伏,磕磕碰碰,但只要是真爱,矛盾可以化解,委屈可以遗忘。否则又怎么能说是真爱呢?所,以及父亲为之奋斗和挂念了一生的船舶动力事业,不正是我父亲的娘家和孩子吗?
朱炜青留苏期间就读于列宁格勒造船学院
朱炜青与博士课程导师的合影
“
父亲年从天津大学机械系内燃机专业以甲级优秀生称号毕业,年被派往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深造。获苏联科技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回国后,他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报效祖国的征程,开始了为祖国舰船动力而奋斗的一生。一生,真正是一生啊!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没有停止在他退休的那一刻,而是带着那份爱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分。从年到年退休,整整34年的风华正茂的岁月,一个又一个研究课题,一篇又一篇论文报告,都是在所完成的。
即便退休后,在80多岁的高龄,父亲仍然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