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实物、模型、沙盘……今年春节,就在福州马尾我国首个以船政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将全新亮相~这里有两件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不少展品首次亮相博物馆成立于年,当时主要展示近代海军有关内容。年,马尾区对博物馆进行改造,更名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全面展示船政在近代中国军事、新式教育、工业制造、科学技术、东西方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丰硕成果。经过十多年的运行,馆内存在设施老化、展陈内容需要更新等问题。去年9月,博物馆启动全面升级改造。加入视频、沙盘等展示方式生动讲述船政故事博物馆展厅面积约平方米共有5层展览分为“船政成功”“育才强邦”“制器救国”“向海图强”等4个主要部分“升级版”的展览在展陈内容形式设计、空间结构等多方面有了极大提升不仅充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手段还加入了视频、沙盘等展示方式生动讲述船政故事博物馆一层大厅内左宗棠、沈葆桢、萨镇冰等船政文名人的雕像。此外博物馆还对参观动线进行优化提升到馆访客的参观体验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三楼展厅内景。新增数十件展品不少系首次亮相此次升级改造对馆内的文物进行了充实和调整,新增了老插床、萨公仁寿堂石碑、闽籍海军将领黄鸣球的舰上办公桌、清末由“来远”舰舵柄改造的墨盒等数十件珍贵文物和大量历史照片,其中不少是首次与公众见面。清末由“来远”舰舵柄改造的墨盒(左)。陈列于博物馆一楼的老插床便是首次展出↓↓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船政创建时,为学习欧洲的舰船工业科技,曾通过洋员监督日意格、德克碑在欧洲雇佣技术人员、选购机器设备。这台年法国生产的插床是第一批运到船政的进口生产设备,学名叫“直刨床”,可用于切削金属件、加工铁板钢铆钉孔等。它是国内现存较早的机床之一,也是船政创建史的见证者。这台插床经历了中法马江海战和民国动乱,抗日战争时期被转移到南平峡阳,抗战胜利后运回马尾造船厂,后来又被转移至三明机床厂。年,插床被征集回马尾,入藏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第一艘国产全金属军舰“开济”号。萨公仁寿堂石碑作于年↓↓仁寿堂是民国时期福州各界人士为海军耆宿萨镇冰营建的养老之所,石碑就是仁寿堂的记事碑,碑文作者陈兆锵是萨镇冰的校友、战友,曾任福州船政局局长。萨公仁寿堂石碑碑文内容详细记述了仁寿堂的来历,歌颂了萨镇冰的为人和品德。此外,馆内还新增了一批新发现的珍贵图片史料↓↓在五楼“海军根基”展厅的展柜中,有一份年1月21日的《北洋画报》,上面登载了甲午战争前旅顺黄金山下“平远”舰的照片,这是去年底博物馆向社会征集来的。“平远”舰照片“之前大家看到的都是甲午战争后被日军俘获的‘平远’舰照片,而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战前‘平远’舰照片。”陈悦说,此前他在法国一博物馆对外公布的信息中发现的多张国内未曾出现的船政照片,也结合到了新展览中。博物馆有两件国家一级文物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王芳介绍,博物馆内有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分别是“通济”舰舵轮和一台皮带式老车床。“通济”舰舵轮“通济”舰舵轮“出生”于年。“通济”舰是船政建造的第三十四号兵船,原名“建靖”,年11月作为练习船使用,更名为“通济”。国家一级文物“通济”舰舵轮年8月12日,“通济”舰被当成阻塞船自沉于江阴封锁线,年5月被打捞拆解。年,博物馆征集到这件舵轮,这也是迄今为止在馆内展出的唯一一件船政时期建造的舰船舵轮。皮带式老车床皮带式老车床建于年,原本是船政制造的一台龙门刨床,床架部分后来被改制为车床,上世纪90年代,一群文物专家经过漫长的追踪,终于让这台车床重返马尾。带上家人一起感受船政文化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