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莫德尔擅长防御不一样,同时代的曼施泰因(ErichvonManstein)是以攻击著称的。一般的二战军事爱好者和研究德国军事的学者都会认为隆美尔、曼施泰因和古德里安是纳粹德国最好的军事将领,曼施泰因更是被称为“闪电伯爵”、军事天才、战略家。古德里安看好他,认为他是德军陆军总司令的最佳人员,他本人也很想成为第三帝国东线的军事领导人。本文把“贵族名帅”曼施泰因请下神坛,让人们能借鉴对比,去客观评析“平民英雄”、“士兵将军”及“莫德尔现象”。
左图为曼施泰因的标准照;右图为年,曼斯泰坦和妻子尤塔·西贝丽(JuttaSibylle)及大女儿吉赛拉(Gisella)在一起
左图是曼施泰因与希特勒握手言欢,他曾是最被信任的德军将领;右图是曼施泰因与他的大白马
曼施泰因的“辉煌成就”
年9月的波兰战役中,曼施泰因所起的主要是一个参谋官的作用,他担任着入侵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战役中他提出过一些非常合理的建议,譬如南方集团军群连续围歼波军主力,据说当时的司令官就是采纳了曼施泰因的建议。在德军合围华沙后,又是曼施泰因建议德军使用炮兵和空军轰炸以及断水、断粮等手段进攻华沙,以逼迫波兰投降,避免了惨烈的城市巷战。9月28日,走投无路的波军终于全线投降了。
波兰战役之后,曼施泰因制订了入侵法国的著名的“曼施泰因计划”。年2月1日,曼施泰因出任了德军第38军军长。按照“黄色方案”,德军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然后迅速占领马斯河的桥头堡,并向东进攻迂回马其诺防线,很快将法军切断在北部,“欧洲的头号军事强国”只一个月就溃败了。法兰西战役的迅速胜利无疑要部分归功于“曼施泰因计划”的出奇制胜。
年2月,曼施泰因任新组建的第56装甲军军长,准备入侵苏联。年6月22日—26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曼施泰因指挥的装甲军向苏联境内纵深推进了千米,攻占了多纳河上的桥梁,几乎就要冲进列宁格勒,这为他赢得了“闪电伯爵”的称号。
9月,曼施泰因出任南线(克里米亚)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隶属于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他指挥着第11集团军成功地向南推进,攻陷了克里米亚,俘虏苏军士兵43万。到11月16日,完全占领了除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的整个克里米亚。冬季来临的时候,曼施泰因又顶住了苏军的反击并继续向南推进。年7月1日,曼施泰因的部队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他在回忆录中称在塞瓦斯托波尔抓获了十万苏联俘虏,据战后苏联方面的资料显示,许多被俘的并不是真正的苏联军人。
功勋卓著的曼施泰因被晋升为德军陆军元帅。7月下旬,第11集团军转到北线,加入到北方集团军群。年8月,曼施泰因负责指挥德军进攻列宁格勒。这一时期,曼施泰因建立的军功可以用“辉煌”二字来形容。
军事学术上,曼施泰因第一个提出了建立独立突击炮兵种的设想。后来纳粹德国组建了一些独立的突击炮单位,这种装甲机动炮群肯定能有效支援以寡敌众的德国步兵,只是技术上存在缺陷,加之数量太少等因素的影响,突击炮群起不到决定战局的作用。平心而论,曼施泰因的“曼施泰因计划”是兵家的典范,在列宁格勒、克里米亚、哈尔科夫他也确实干得不错,他还写了一本军史书籍—《失去的胜利》。
“战略专家”的战略错误
救援斯大林格勒的错误
当德国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苏联军队的合围陷阱时,是撤退还是坚守,希特勒十分矛盾。从感情上他无法接受撤退的事实,在他看来,日耳曼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撤退”这2个字,日耳曼军人不可能被俄国人逼得狼狈而逃。但是希特勒很清楚被包围的后果,因此他让蔡茨勒将军转告保卢斯原地待命,并且一度还准备签署让保卢斯突围的命令。
但当时有2个人的意见影响了希特勒的决定。一个是空军元帅戈林,戈林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将全力支援第6集团军,完全有能力保障第6集团军的给养;另一个是希特勒当时非常宠信的曼施泰因元帅,希特勒在决策前听取了曼施泰因元帅的意见,问他有没有把握救出第6集团军,曼施泰因说能够救出。最新资料显示,曼施泰因还认为,第6集团军如果突围的话,即使成功,也会被追击的苏军击溃,第6集团军的几十万人将成为对稳定东线毫无用处的散兵游勇,因此他委婉地表示不赞成突围。于是希特勒排除一切干扰,坚决地命令保卢斯固守待援,失去了突围的最佳时机。
曼施泰因出任新组建的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下辖霍斯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其中整个第6集团军和部分第4装甲集团军的兵力已经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曼施泰因元帅当时踌躇满志,在魏克斯将军的司令部,当魏克斯忧心忡忡地跟他讲第6集团军的危险境地时,他信心十足地打断了魏克斯:“你放心,我会尽力的。”并且随后亲自给保卢斯发去电报,要保卢斯固守待援,这就是著名的“不要放弃,我会来救你们的”电文。可是到年1月8日,胡贝将军告诉曼施泰因这句话已经在包围圈中第6集团军官兵中广为流传时,已经无法兑现承诺的曼施泰因矢口否认,说自己从来没有许下过这样的诺言,是有人(暗指最高统帅部凯特尔等人)在无中生有地诋毁他的名誉。
即使在合围圈形成三周后,希特勒仍然在犹豫,怀疑自己让保卢斯上将固守的决定是不是错了。但这时的希特勒只能怀揣不切实际的幻想,把宝押在曼施泰因身上。
曼施泰因的任务就是去援救这些被困的部队。在11月28日时,实际上德国的顿河集团军群就已经发现了个番号的苏军单位,曼施泰因指挥的顿河集团军群于12月12日发动进攻。到12月24日,救援的德军部队离斯大林格勒仅有50千米远。但随后苏军制订了周密而强硬的作战计划,投入了强大的反击兵力,曼施泰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被拦截,被迫后撤千米。
第6集团军弹尽粮绝,伤兵满营,末日将至,曼施泰因的承诺不能兑现。在濒临绝境时,曼施泰因要保卢斯和他对进突围。明知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曼施泰因毫无诚意地派出了一个叫艾希曼的少校(情报处处长)去联络保卢斯,而不是顿河集团军群的参谋长或者手下的某位将军。事关几十万大军命运的决策不可能是一个小小的少校所能承担的,曼施泰因显然并不是真正指望第6集团军与他对进突围,他只是在履行自己撤退前的最后一道手续而已。后来,在曼施泰因的回忆录中,他以保卢斯拒绝突围为由,把斯大林格勒解围失败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在斯大林格勒的问题上,曼施泰因跟希特勒有很大的不同,希特勒一旦坚定了一个信念就不再改变,而曼施泰因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立场,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曼施泰因在斯大林格勒问题上的表现自相矛盾的原因所在。但是曼施泰因曾影响了德国方面是坚守还是撤离的决策是毋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曼施泰因元帅和戈林两人对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悲剧有无法推卸的责任。而战后人们把斯大林格勒失败的责任全部算在希特勒的专横、独裁和干预上显然有失公允。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失误
库尔斯克战役是一次本不该发起的得不偿失的进攻,好大喜功的曼施泰因想重演一次年基辅会战的辉煌,他是德军中唯一一个多次催促希特勒发动战役的将军。
年3月,德军在付出巨大的牺牲以后,击败苏军占领了重镇别尔哥罗德。曼施泰因想当然地认为德国具有了消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的军事实力,他建议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一道肃清在库尔斯克的苏军集团,以缩短绵长的战线。此即“堡垒作战计划”。
曼施泰因的计划遭到绝大多数德国将领的反对,反对者中包括古德里安、莫德尔等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卢格元帅也表态,对曼施泰因的计划,中央集团军群是爱莫能助。
即使在年春,要发动这场战役也是不现实的,东线德军的18个装甲师只剩下辆坦克,部队没有轮换和休整,已经连续作战10个月以上,十分地疲惫。
连绵的春雨使道路十分泥泞,所有的战机都在等待新装备的过程中丧失。在回忆录中,曼施泰因为自己进行了辩解,声称他也曾建议取消库尔斯克战役,但他态度转变的说法根本得不到当事者的回忆录的证实。其实他宣称的那些建议取消库尔斯克战役的理由,并不是建议取消会战,而是希望得到2个师的增援兵力以及催促尽快发起战役的理由。
曼施泰因的请求被希特勒冰冷地拒绝了。但无论如何,曼施泰因始终都是库尔斯克战役的积极倡导者和策动者。
库尔斯克战役中,面对严阵以待、力量对比悬殊的苏军,进攻的德军遭到灾难性的巨大损失。北路中央集团军群进攻方向被苏军判断为主攻方向,装甲力量遭受了重大伤亡后,在莫德尔的坚持下转入了防御。而曼施泰因所在的南路德军兵力强大,苏军防御相对稍弱,因此南路德军的进攻略好于北线。原本应该见好就收,可曼施泰因没有战略的全局观,他着眼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认为胜利已唾手可得。
《孙子兵法》称,为大将者,必须要懂得“慎战”。莫德尔元帅多次催促希特勒停止库尔斯克战役,而曼施泰因却坚持继续进攻,投入了最后一支预备队第24装甲军(下辖第23装甲师、“维京”掷弹兵师)约辆坦克。希特勒选择相信曼施泰因,他的这一决定完全是基于对曼施泰因的无限信任和对胜利的无限渴望。曼施泰因的继续进攻无法击溃苏军预备装甲力量,形势迫使希特勒做出最终决定,调回了曼施泰因的几个装甲师,库尔斯克战役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事实与资料都证明,库尔斯克战役德国完全没有获胜的可能。7月5日—23日,曼施泰因指挥的南部战场歼灭苏军95人,但自身损失人以及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仅暂时占领一些无关紧要的土地,没有任何战术或战略价值。曼施泰因的坚持进攻只能是把德国最后一点装甲力量全部折损在占据有利地形、善于防守的苏联人手里,使德军的装甲力量(辆坦克或自行火炮)在不久后苏军(有7辆坦克)的大反攻面前捉襟见肘,并且在剩下的战争岁月中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开始了大反攻。莫德尔早有防范,率北线德军且战且退;曼施泰因的南线德军处在不利于防御的进攻阵地上,遭受了本可以避免的损失,以高昂的代价才得以撤出占领阵地。曼施泰因拙劣的防御对纳粹德国的失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曼施泰因防御作战的局限
曼施泰因在哈尔科夫、第聂伯河等防御战中发挥才能,将功补过,多次稳定了脆弱的东方战线。不过,完全依据他的自传《失去的胜利》来评价他显然是不准确。科涅夫在回忆录里就提到了曼施泰因故意夸大苏军军力的做法,其中较明显的是哈尔科夫战役中的军力对比,他说德苏两方师的数量比例为1:8,他把苏军所有的坦克军(只是番号而已,实际兵力有的不到一个师)都以德军的军级规模来推算。作为战地指挥官,他的情报不可能如此不准确,只有一种解释,他这是为了夸大年哈尔科夫反攻的艰巨性。
曼施泰因擅长组织计划周密的进攻战,但在防御战中却浪费了过多的兵力,且有过较为重大的失误。希特勒曾指责曼施泰因应对南方集团军群的恶劣处境负责,称他浪费了许多兵力。站在希特勒的立场分析:曼施泰因经常要求援兵,结果却打得一塌糊涂,就是有再多的兵力调拨给他,也不够他填无底洞。除了东线战事惨烈、红军攻击力强悍等客观原因外,曼施泰因的指挥确实存在不足。
在明显的优势面前取得的胜利远远不如在劣势下指挥军队以弱胜强更能体现一个将领的价值。并非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陆军、海军没有可比性”,对第三帝国来说,二者确实可以相提并论。譬如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潜艇战术鼻祖”的邓尼茨,他在军事上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原本可以改变二战进程式的人物”。尽管德国的潜艇数量不多,但邓尼茨仍创造出了耀眼的战绩。他创造性地提出:“我们的潜艇必须结成群,以群对群,才能打破英国人的护航体制。”这是全新的潜艇战术。年6月—11月,德国潜艇以损失潜艇6艘的代价,共击沉盟国舰船艘,计吨。邓尼茨放出的“狼群”肆虐于大西洋和地中海,几乎断送了大英帝国的前程。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的回忆录中仍心有余悸地写道:“战争中,唯一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年后,盟国强大的经济、军事潜力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利用商船改装了近百艘专用的护航航空母舰,立体反潜代替了平面反潜。邓尼茨潜艇数量不足,又缺乏空中支援,但仍以绝对劣势牵制着盟国的海空兵力,推迟了第二战场开辟的时间。
相比邓尼茨,曼施泰因实在乏善可陈。不仅如此,为稳定自己的南方战线,曼施泰因常常以牺牲兄弟部队(如中央集团军群或北方集团军群)为代价。
在德军陆军中并非没有优秀的做到进攻与防御并重的将领,隆美尔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首先隆美尔的《攻击中的步兵》比起《失去的胜利》来说是一本更具有学术性的著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隆美尔的表现比曼施泰因更为优秀,隆美尔先后2次负伤,4次获得军功勋章。在非洲,隆美尔在不到6个星期的战斗中率部前进了多千米,占领了托卜鲁克,征服了昔兰尼加。以伤亡0余人的代价,俘获对手约人、战车辆、卡车辆、火炮数百门,盟国称之为“沙漠之狐”,甚至冠以“二十世纪的汉尼拔”的美称。曼施泰因在东线虽然也取得过一些胜利,却从来没有赢得过苏联人的尊重。防御方面,隆美尔曾在绝对劣势下,面对着英军“十字军远征”的进攻,成功地将非洲军转移至卜雷加港,隆美尔还成功组织千里大撤退。可惜密码被盟国破译,隆美尔的最后反击失败了,一代枭将黯然结束了自己这个“非洲神话”,非洲军团在平庸的阿厄尼姆大将的率领下最终覆灭。年,隆美尔再获启用后,卓有成效地组织构筑了“大西洋壁垒”,可惜诺曼底登陆时,工程并没有完工。
莫德尔是德国陆军另一位“防御专家”,他在进攻方面其实也同样优秀。更重要的是,莫德尔是一个善于在劣势下将德军引向成功的将军。进攻方面,莫德尔参与了对波兰、对苏作战初期的多次战役,以及库尔斯克战役、阿登进攻战役等;防守方面,莫德尔取得了勒热夫战役、火星战役、库图佐夫战役、列宁格勒防御战、巴格拉季昂行动防御战、“市场花园”防御战等的成功。莫德尔提出的“战斗群”构想、“盾与剑”策略是比曼施泰因的突击炮理论更为实用的军事理论。希特勒对曼施泰因的评价:
“曼施泰因或许是总参谋部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但他只能指挥完整的新锐师,却不会指挥我现在这样的残兵败将。我没办法为他组建一支全新的有作战能力的部队,因此任用他毫无意义。”
责编:Southland
本文摘自《希特勒的救火队员:元首宠将莫德尔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