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日舰堵长江,到与美航母争锋,中国海军

在年,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下水的第二天,几名在英国的华人来到纽卡斯尔北洋水兵墓拜祭,希望将中国海军的喜讯传达给这5位埋在异国他乡的勇士。不过当他们来到墓地之后却发现,墓碑已经被人打扫干净了,同时墓碑前还有一张山东舰的照片,看来已经有人“捷足先登”。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花费重金从世界各大海军强国购买军舰组建北洋水师,英国纽卡斯尔市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就收到了4艘巡洋舰的订单,分别是后来的致远、靖远、超勇、扬威舰。

这5座墓碑就是当时前来接收军舰的北洋水师中的官兵,他们的名字分别是袁培福、顾世忠、陈受富、陈成魁、连金源,他们在英国因病去世,无奈只能葬在当地。

中国近代屈辱史是从海上开始的,当西方的铁甲舰撞开中国国门的时候,中国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已经落后世界这么多,原来藐视一切的天朝上国已经成为了落后的蛮夷,原来大海的另一边是敌人……

中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建立过强大的海军,唐朝、宋朝、明朝,哪怕是清朝初年,朝廷曾为了战争、宣扬国威等需求建立过强大的水师,但是在需求满足过后这些水师也都很快没落,毕竟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封建王朝并不需要长期保持一支强大的水上力量,越来越腐朽的朝廷也没有精力和金钱去维持这样的力量。

因此兴师隆重建立的北洋水师最后也只是昙花一现。

当邓世昌带着余致远舰官兵沉入大海的时候,随之沉没的还有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海军梦。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光绪帝垂泪为邓世昌撰联,但也只能仅此而已,清政府虽然也希望能够重组海军,但再也没有了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兴之气。清末时残破的水师最后也成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海军的主力,近代中国海军来到了最低谷。

由于国家的混乱和分裂,民国虽然有了一系列重整海军的计划,但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财力和动力,海军整体实力大幅度下降,反而不如清末时期。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弱小的中国海军几乎在江阴海战中全军覆没。

江阴海战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中日海军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海上较量,但这场海战注定是悲剧的,由于中日海上力量悬殊,中国海军只能龟缩在长江河道内死守,采用肉盾或自沉的方式堵住河道,以此来阻止日军军舰沿长江而上,威胁淞沪战场的侧翼。

“在以沉船为主的“江阴阻塞线”构成之后,以“宁海”舰为首的4艘战力较强的轻型巡洋舰也开到前线,负责封锁阻塞线内部,阻止敌人打通航道的企图。这几乎就是自杀的计划,毕竟当时想的就是能挡一会儿是一会儿,挡不住了就就地沉没,以海军全灭的方式拖到陆地战场的结束。

这是一场必输的战役,但弱小的中国海军依旧爆发出了惊人的意志,“宁海”舰舰长腿部重伤,但依旧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宁海”舰和“平海”舰面对数百架次的日军飞机围攻,战斗至沉没……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当时的中国海军就只剩下一些炮艇和鱼雷艇,其中有一艘不足千吨的“中山”号(当时中国海军最大军舰)在武汉保卫战中展现出了极为悲壮的一幕。当时中山舰在金口负责封锁长江航道,日军派飞机分多批次对中山舰进行轰炸。

舰长萨师俊的叔公是大清海军大臣萨镇冰,萨师俊从小就受叔公的影响,励志振兴中国海军。而在这场海空战中,萨师俊带领全舰官兵奋战数小时,期间被炸断双腿,属下想强行将他带离,但他却坚决要和军舰共存亡:“我还能指挥!我是舰长!我应当与军舰共存亡!此乃我死守尽义之时!”

当中山舰快要下沉之时,萨师俊再次拒绝了官兵将他带离的请求,并继续拿起枪对着天空射击,随后一发子弹击穿了他的胸膛,萨师俊与中山舰一起沉入了长江,萨师俊也成为了二战中中国海军阵亡军衔最高的军官。

这是海军弱小的必然的结局,但当时的中国海军官兵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这个必死的结局,因为作为当时的海军来说,他们除了生命,几乎一无所有,这是他们能为中国做出的唯一贡献。

都说物极必反,中国海军在抗战中迎来近代史以来的最黑暗时刻,不过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席卷全国之时,中国海军也迎来了重生。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正式成立,而这一天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在南京投诚。

新中国海军成立之初基本都是接受的原国军军舰,但这些军舰基本都是以炮艇为主,还有少量的二战后日本移交给中国的护卫舰、驱逐舰,与其说是一支海军,其实更像是一支河道护卫队。年,毛主席视察海军,为军舰写下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年,出于对台作战需求,中央在财政紧张、明知被讹的情况下依旧拨出巨款,向苏联购买了4艘破旧的驱逐舰,这时的中国海军才可以说是具备了一定的海上作战能力。但也让中国海军人深刻认识到,只有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才是中国海军的未来。

都说百年海军,海军的发展是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撑的,经济实力、工业化实力、科技实力、人才储备……都需要时间来一步步实现,而敌人可不会给你时间。

年,西沙海战爆发,中国海军以猎潜艇为主力抵御南越海军的大型舰船入侵,战斗极为激烈,中国海军为了弥补吨位和武器上的劣势,不得不采取主动近距离交战的方式,最激烈时还一度用上了手榴弹,上演了一出“海上拼刺刀”,打出了一副现代版“海上接舷战”。

这场海战中有一位极为悲壮的英雄人物——郭玉东,原本是舰代理给养员,但是海战爆发后,舰被炮弹击中进水,但由于弹洞太大,堵漏阀塞无法堵住漏洞,郭玉东情急之下用自己的身体去填堵,为了不让自己因体力透支倒下,他还找来了一根木棍顶住了自己的前胸。

而就在这时弹药库起火爆炸,火焰立刻窜上了郭玉东的身躯,但郭玉东没有动摇,他选择了像邱少云和黄继光一样的做法……战斗结束之后。艇重伤但没有沉没,而战友也只在船舱中找到了郭玉东的几块骨头。

现代海军要想强大,就必须拥有两大武器:核潜艇和航空母舰。中国第一个突破的是“核潜艇”技术,这一切都要感谢“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以及他手下的团队成员,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于年12月26日下水,年8月1日,首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并正式加入中国人民海军作战序列。

为了能够获得一手数据,也是为了鼓舞士气,黄旭华还亲自参与极限深潜试验,在他之前没有一位潜艇总设计师这样干过……

黄旭华为了研制核潜艇,整整30年没有回过家,执行任务期间由于保密原因,家里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甚至连父亲去世,黄旭华都没能回家送老人家最后一程,当年,黄旭华终于回到家乡时,母亲已经93岁了。

终身奉献不言悔,直到今天,已经95岁的黄旭华还会出现在办公室,为祖国的潜艇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航空母舰是中国海军走向大洋的关键装备,民国时期就有发展航母的计划。中国第一艘航母是在年服役的,但是中国现代航母的发展却是要从70年代说起。在年,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外宾时说感叹到:看不见航母,我不甘心!这一句话可以说是当时整个中国海军的心声。

这时,还较为年轻的刘华清将军也根据上级的指示,组织人员进行过航母方面的专题论证。但是海军本来就是一个烧钱的项目,航母更是一个资金无底洞,且不说当时整个国家十分贫困,就是中国海军的其他舰艇也都十分稀缺,各项建设都需要钱,发展航母只能是痴人说梦。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曾经的航母发展计划才真正有了实施的可能。刘华清将军是推动中国航母发展的核心人物,他一直都在向邓小平同志提议要提早发展航母。年,刘华清率领中国代表团访美,期间登上了美国航母参观,这一次参观让刘华清等人震撼无比,回国后更加坚定了发展航母的信念。

刘华清将军为中国发展航母设计了两个阶段,总结下来就是先买后造。从80年代到现在,中国一共购买了4艘航母,分别是“墨尔本”号、“基辅”号、“明斯克”号、以及“瓦良格”号,这4艘航母最后只有“瓦良格”号被成功改造成了“辽宁”号航母,其余的3艘都在技术研究完之后,要么拆除,要么被改造成了主题公园。

在辽宁舰取得成功之后,中国又立刻在辽宁舰的基础上设计研制了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国产航母——山东号。可以说中国的航母发展规划一直是按照刘华清将军的设想来进行的,所以刘华清将军也被称为“中国航母之父”,也被称为中国“现代海军之父”,但是在年,刘华清将军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没能亲眼看到国产航母的服役。

此前,辽宁舰带着一艘驱逐舰、2艘D驱逐舰、一艘A导弹护卫舰,以及一艘综合补给舰,组成航母编队来到台湾东部海域进行“例行军事训练”,随后又南下南海,和在南海的美军航母打了“照面”。而谁又能想到,从被日本海军堵在长江口,到如今在南海和美国海军针锋相对,还不到年的时间,中国海军实现了奇迹般地崛起和超越。

这份荣耀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奉献,他们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海域,用心血和青春来抢夺落后的时间。百年之前,中华民族之耻从海上开始,百年之后,中华民族之复兴也会在海上卷土重来。

如今中国海军的发展不只是在于收复台湾、维护南海主权,也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和美国海军进行海上争霸,而是为了这全球发展格局中,中国人民的海外利益和发展,守护的还是生生不息的万家灯火。

今已重振海军威,先烈之魂愿能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19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