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在现代军事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相比,核潜艇的最大优势就是其隐匿性。导弹发射井需要特定的环境和地形条件,而战略轰炸机则对机场要求较高,但是核潜艇却可以长时间在公海深处潜藏,很难被探测到。
传统的核潜艇探测手段主要包括声呐、磁力、热源和雷达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探测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例如,对方可能在核潜艇的外壳设计中使用了低磁性或非金属材料,以及其他降低核潜艇电磁特性的手段,使得传统探测方法的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当核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有一样东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气泡。
对于核潜艇来说,随着其前进,会在周围的海水中产生复杂的涡流,从而产生电场和磁场。虽然这些电场和磁场的频率极低,介于34到50赫兹之间,信号很微弱,但它们能够穿透海面到达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并在电离层被反射回地球表面。也就是说,这些信号能够传播很远的距离。此外,这些信号的灵敏度比先进的磁异常侦测器强3到6个数量级。通过分析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就能够判断核潜艇的位置,并且可以辨别其动向。
因此,无论美国核潜艇如何隐藏,这项技术都可以精准地找到水下航行的核潜艇。只要核潜艇在运动、在水下航行,就很有可能产生气泡,而借助这项技术,我们就能对其进行精确定位。
去年九月,《南华早报》曾报道中国正在研制一种“既能飞,又能潜水的超音速导弹”。据称这种鱼雷在水下航速可高达米每秒,一旦锁定目标,任何舰船和潜艇都将束手待毙。可以想象,如果将这项探测技术与超音速鱼雷结合使用,必然会给美国在中国近海部署核潜艇带来更大的困难,进而构建起“威胁美国海洋霸权”的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