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让我们先看几个科学概念。
1、平面。通常的解释是:①.最简单的面。在一个面内任取两点连成直线,如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面上,这个面就是平面。②.平面既具有无限延展性(也就是说平面没有边界),又没有大小、宽窄、薄厚之分,平面的这种性质与直线的无限延展性又是相通的。③.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两部分。
2、海平面。通常的解释是:海的平均高度。指在某一时刻假设没有潮汐、波浪、海涌或其他扰动因素引起的海面波动,海洋所能保持的水平面。
3、水平面。通常的解释是:与铅垂线垂直的平面。在地面小范围内的静止水面可以当作水平面。
4、水平。通常的解释是:跟水平面平行的。如,水平方向。
5、水平线。通常的解释是:指的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和水面交界的线,与铅垂线相垂直的直线,或者泛指水平面上的直线以及和水平面平行的直线。另外,还可表示指某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6、地平线。通常的解释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从概念1和概念2的定义我们知道,①.平面,必须满足“在一个面内任取两点连成直线,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必须在这个面上”这个条件。这就是说,如果海面(指在某一时刻假设没有潮汐、波浪、海涌或其他扰动因素引起的海面波动,海洋所能保持的水面)是一个平面的话,那么,在如此状态的海面上任取两点(无论远近宽窄)连成直线,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就必须全都在这个面上。②.平面是完全可以无限延展的。如果海面(同上)是一个平面的话,那么,这个面也应该是可以无限延展的。③.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两部分。如果海面(同上)是一个平面的话,那么,这个面就会把偌大的空间分成两个部分。
从概念3的定义我们知道,在地面小范围内的静止水面可以当作水平面。就是说,在地面小范围内的静止水面只能是可以当作水平面,而不能说是满足了“在一个面内任取两点连成直线,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必须在这个面上”和“平面具有无限延展性”这两个特定条件的水平面。既如此,那这个水平面就只能是错觉上的平面,而不是具有严格科学意义的平面。
从概念4、5、6的定义我们知道,①.“水平”、“水平线”和“地平线”都由“水平面”关联而来,皆以“水平面”为前提条件而衍生。②.“水平”就是与“水平面平行”。③.“水平线”就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和水面交界的线或者水平面上的直线以及和水平面平行的直线。④.“地平线”就是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于是,从上述概念的阐释,我们可以推断出下述结论。
一、地球作为一个椭圆形体,它的表面是不可能存在任何具备平面特定条件的水平面的,哪怕是十分窄小的。当然,突出于海面(或水面)的陆地部分自然也有其特殊的物质基础,因而完全可以通过物质的形态变化创造出一个个符合平面特定条件要求的平面。这当中的创造者又以土石为最大功臣。
至于今天水平尺的应用,它只不过是应用水往低处流这一特征,来测量某条线段或某种物体是否处在平衡的位置上而已,并非说明水是可以形成平面的。
二、在静止的海面上(或水面上)是不可能存在任何哪怕是十分窄小的海平面(或水平面)的。即使我们通常看到的或认为的海平面(或水平面)通通的都只能是无穷大的近似海平面(或水平面)。因为任何一个哪怕是十分窄小的海平面(或水平面)都是不可能无限延展的。试想,如果海平面(或水平面)可以无限延展的话,那么,当它延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岂不是会出现相应程度的某种坡度,而显现出有如陆地所展现的湍流、瀑布等自然景观吗?然则,在静止的海面(或水面)是不可能有这种现象出现的。这不符合平面是可以无限延展的特定条件。
三、海面虽大,但它却没能把偌大的空间分成两个部分。很显然海面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都不可能是一个平面。同理,一个水面无论它扩展到多大,都是不可能把空间分成两个部分的,自然,无论它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下都不可能是一个平面。实际上,海面也好,洋面也好,就是一个巨大的水面。
四、水平面是一个伪命题。这个命题既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也不能得到科学的论证支持。
五、既然“水平面”是一个伪命题,而“水平”、“水平线”和“地平线”仨概念均由“水平面”衍生而来,无疑也都是伪命题。
六、因为“水平面”,是一个伪命题,所以,“与水平面平行”的定义不能成立。既然“水平面”是不真实的,那么,就不会有与其平行的道理。
七、因为“水平面”,是一个伪命题,所以,“水平线”指水平面上的直线以及和水平面平行的直线的定义不成立。既然“水平面”是不真实的,那么,在水平面上画直线就不实,和水平面平行的直线亦是不可能存在。
事实上,我们一眼望不到边的海面只能是弧形的,是一个巨大的球面。而且,只有当它处于弧形的状态时,我们的舰船才得以在海面上(或洋面上)四通八达,周游世界。同时,这也正好符合了地球是椭圆形的这一特征。因此,笔者以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海平面”、“水平面”以及“水平”、“水平线”和“地平线”都是伪命题。在某一时刻假设没有潮汐、波浪、海涌或其他扰动因素引起的海面波动,海洋所能保持的水面,只能是一个巨大的球面,因而,我们应该把这种形象称作“海球面(或水球面)”才是。海面(或水面)无论大小都只能是一个弧形的球面。在水面上画出的任何一条线段都不可能是直线型的,而是弧线形的。若将此线段无限延长的话,所得到的必定是一个闭合的圆(或椭圆)。
再说,水面之所以不可能形成平面,其本质所在除了不能满足作为平面“在一个面内任取两点连成直线,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必须在这个面上”和“可以无限扩展”这两个必然条件外,还在于它是非固态的液体形态(气态和固态除外)。凡是在足以形成水面的前提条件下,无论人们如何去搅动一番,之后,它都会依然恢复到原本的水面形态,而不会产生任何形体的变化。这就严格地区别于一切固态物质在形态塑造方面的不同结果。
另外,假设把地球上凡是高出于海面的一切固态物质统统去掉并使其去掉之后的层面低于海面的话,我想,那时的地球恐怕就会完完全全的是一个巨大的“水球”了。当然,会不会是这样的,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还真是神秘而值得科学探究的。
总之,“海平面”、“海平线”等,是一个个汉语词语,也是一个个独立的科学概念。无论是汉语词语,还是一个个科学概念都由前人的实际生活经验而来,都有其生活的应用价值。都是从它应运而生的那天起,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影响着人类生活。我们的祖先已经把“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叫做“人”。今天,我们就不能再把“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叫做“狗”。如果今天我们可以把前人的经验语词或科学概念随意演绎,或者任意赋予其不同定义的话,那么,一切的历史文明也就不存其丝毫价值了。进而如果一切的语言和科学概念都可以重新命名或定义的话,那么,今天的人类生活还会是有序可循的么?答案是:不可能!然而,“平面”、“海平面”、“地平线”等语词,虽然亦是前人由经验所得,但是这些语词(或概念)的定义却互为矛盾(主要是“平面”与“海平面”水平面等的矛盾)的,不切实际的。即是说,我们既然给予了“平面”的真实定义(①.最简单的面。在一个面内任取两点连成直线,如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面上,这个面就是平面。②.平面既具有无限延展性(也就是说平面没有边界),又没有大小、宽窄、薄厚之分,平面的这种性质与直线的无限延展性又是相通的。③.一个平面将空间分成两部分),那么,就不能再把“海面”定义为“平面(即海平面)”。因为眼见为实的“海面”确实是不可能形成“平面”的。只有当它是球面时,才符合生活的实际。也就是说,“海平面”、“水平线”等,从科学的命题或定义来讲,都是不切实际的,不真实的。有如在哥白尼和伽利略之前,人们通通的都认为太阳是绕地球转的。而真真切切的却是地球绕太阳转的。
于是,今天再也没有一个人说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这是生活的逻辑,也是科学的真实认知。要不然,没有哥白尼和伽利略的舍命求真,或许今天的人们会依然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那样的话,人类关于太阳和地球的存在关系也就会依然定格在远古的认知范畴。就会有可能永远都是一个科学误解。如此的话,对于科学的发展进步是毫无积极意义的。
虽然,无论在的“天动说”昨天还是在“地动说”的今天,人类并没有因为这种说法的改变而导致生活的极大改变,可是,我们却没有理由仍然坚持“天动说”,一如既往地说: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因为这是科学的发现和肯定,是自然的真谛,是真理的体现。我们不能让谬误贻误未来万代子孙。
关静止的海面到底是“平面”还是“球面”的问题,笔者在此也只是想澄清一个科学事实而已。同时,也旨在提醒像“海平面”、“水平线”等,这样一些不实之词应该从我们的语言词典中一个个被剔除。
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没有证据支持的任何命题或定义都是毫无价值的。
朋友们,笔者一直都想去看看大海,或到大海上去逛逛,可是,却还始终没能达成愿望。关于海洋的知识仅凭平日浏览所得。也真不知我今天的见解是否在理,愿与大家共同讨论之,并愿意听取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