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里长大的小男孩,一生为祖国乘风破

抗战时期,华北平原的游击队伍中,有一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儿,每当别人问起,他总骄傲地这样介绍自己:

“我叫张炳炎,我爹是八路军,在前方打仗,我也要保卫祖国。”

张炳炎的母亲是个能干、性格刚强的人,对他管教很严。行军要走很远的路,但母亲从不许他撒娇哭闹。也正是这段艰苦的生活和优良家风的熏陶,造就了张炳炎自信、大胆、倔强的性格,凡是认准的事,他就一定坚持到底。

年,新中国成立时,张炳炎已经15岁,父亲的战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建设新中国要靠你们,你要好好学技术啊。”

这些话语深深地刻进了张炳炎的脑海里,成为他一生的使命。

张炳炎和母亲

年,张炳炎和父母从老家探亲回来路过武汉,得知当时在用的客轮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前从国外买来的,船票特别紧张,他内心很受触动。中国薄弱的造船工业现状,给胸怀科技报国之志的张炳炎很大的触动,由此他萌生了为祖国设计建造舰船的理想。

怀着这样的信念和理想,年,张炳炎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班。第二年,他被派往前苏联留学,面对专业选择时,他在三个志愿栏里写下了相同的两个字:造船。

5年后,张炳炎从前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船制系顺利毕业并回到祖国,从此开始了50多年的舰船研究设计生涯。

年,张炳炎开始参与设计我国万吨级远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该船是我国首次研制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科学调查船,任务急、时间紧、技术复杂、新问题多、要求高,并且几乎没有任何参考资料。设计中还面临一个巨大的技术难题——“向阳红10”号上的实验室有近百间,仪器设备近台,还有一架“超黄蜂”型直升机,这需要极高的平衡能力。

张炳炎反复研究后确定液压机组是平衡船舶的关键。他通过在船里建造两个上下相连可以注几百吨水的水舱,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风浪小时,水集中在上舱,重心高了,船身稍有倾斜,马上就能回复。风浪大了,将水放到下舱,重心低,船体就稳,摇摆就不会太厉害。

年,我国首次赴南极洲考察船队启航。“向阳红10”号经受住了12级风浪的严峻考验,为建立南极长城站和胜利完成首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重任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祖国争得了巨大荣誉。次年,“向阳红10”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船”之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之后,张炳炎继续在造船事业上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他成功研发了我国第一艘全电力推进船“中国海监83号”,主持设计了世界上第一艘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调查船“海洋六号”,主持或参与了综合性海洋实习调查船、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箱集装箱船、吨浮式生产储油船、“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的研究设计工作……

从立志造船开始,张炳炎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到造船事业上。他曾在一次随船赴南海考察时说:如果遇险,为科学牺牲也值得!

他以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突破了无数的险阻,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些属于他的夺目光彩,在今天仍像海上的灯塔,映照着后人前行的路。

参考资料:

[1]张毅等.用生命谱写蓝色梦想:张炳炎传[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刘阳.乘风破浪的男孩:张炳炎的故事[M].北京出版社,.

[3]文中配图均选自“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乘风破浪的男孩:张炳炎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81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