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时代,之所以被称为“风帆时代”,就是因为作为动力的风会对船只的行进和作战造成影响。我们要先了解风帆的运作原理,才能了解风力对战争的影响。操纵大型风帆战舰是一项非常复杂事情,但是操作打下一级战列舰和小型帆船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在理论上战舰可以依靠风力向任何想去的方向航行;但是对于大型风帆战舰在迎风小于60度夹角区域内是无法逆风行船的。航行的速度依靠帆的数量,以及施加在其上的风的角度。当然了,最好的风向固然是从船尾吹来的笔直的风。除非是在完全的顺风状态(与风成0度夹角)外,船只会之间驶向目的方向,否则船都会被或多或少地吹偏离航线。导航员和舵手们必须不断的修正航向,来修正这种偏离。这就需要导航员和船长依靠各种仪器并掌握一定数学知识来在茫茫大海中依靠星星或者指南针和仪器来进行定位。尽管大型船在直迎风状态下无法行驶,但是在正横风(风向与船形成90度角)与小角度迎风状态下,船可以实现“抢风行驶”。但是枪风行驶会让船只索具和桅杆承受当大的应变。故长期在海上执行任务的船只需要考虑桅杆,索具,和帆的损坏问题。帆船要想获得更大推动力,最好是与风向夹角-度的风,也就是船尾吹来的风。当风向与航向完全一直被称为“全顺风行驶”,即“beforethewind”。很多船长喜欢使用“转向下风”的Z字航行,此时船只首先转向下风,然后继续转向(通过更长的路程有效枪风)。在唐斯海战之后,又在英荷战争中,人们创新了独特适合风帆时代的战斗:战列线。战斗的双方将船排列成一条线,向对方开去,在行进的途中利用侧舷轰击对方。在战线结束后进入混战阶段。战线的发明就让风向和战术的使用产生了战术上“上风”和“下风”的概念。位于上风向的战舰有着机动性的优势。但是在激烈的混战中,如若没有严格纪律的舰队在上风向位可能会混乱阵型。在风帆时代的中后期,英国舰队总是会抢占上风位,而法西舰队在有些时候即使有几乎也未必会去抢占上风位。这一行为也暗示着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战舰的动力是风和风帆,那么击毁敌军舰船的桅杆就成为了一种战术行为。杆弹和链弹由此而生。这些弹药在装填进入火炮时需要装填填装物,保证不会在炮膛内移动,在发射后会对敌方的桅杆和索具造成可怖的影响。在弹药类型上属于特种弹。在船只失去桅杆和动力后,就会任人宰割。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战例中,西班牙,法国或者其他一些国家的船只在桅杆被击毁或者失去动力后,会所幸投降(例如小科尔多瓦指挥的圣文森特角海战),而英国船只在桅杆被击毁甚至失去动力后,会寻找友军舰队进行拖连,从而继续战斗,在众多战例中都可以看到,英国在这一时代的水手素质以及战术组织,都在其他国家之上。在战略上,掌握好各个海域的季风和洋流是引导船队行进的关键,同时,不定时地暴雨的台风也会对舰队造成突如其然的打击。预测风向并利用风向是想要掌握海军要领,或者想要顺畅的海上行驶船只的必要方法。例如在光荣革命期间,荷兰执政官威廉受到邀请入主英国,而当时海上从英吉利海峡吹来季风,威廉预测并等待着风向上的变动,最终,海上刮起“新教之风”,威廉和其部队利用这阵风成功在英国西部登陆,而效忠詹姆斯二世的英国皇家海军被逆风堵塞在港口中,无法出航。这一阵风推动了英国光荣革命历史的发展。同样,在英荷战争中,荷兰和英国依靠风向,相互袭击对方的港口,并且在战役中释放火船。类似著名的“詹姆斯篝火”火灾,无不是在风向合适的情况下完成的军事活动。有时在不利或者奇怪的风向下也会发生怪异的情况。例如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维尔纳夫的指挥下,面对纳尔逊指挥的英国皇家,乱作了一团,但却弄巧成拙,原本糟糕的阵型演变成了一个横向的月牙形阵型,舰炮一向面向着皇家海军。纳尔逊在看到这一幕后以为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模仿几个世纪前的勒班陀海战布下阵型。接下来,英军迎着法西舰队的炮火将舰队分为两条线进行攻击,冲破了法西舰队的阵型后,英国船只做他们最拿手的事情:混战。在混战中,圣三位一体号等历史上的名船相续参加战斗。英国海军元帅纳尔逊坐镇旗舰胜利号,率领舰队参与混战。在于法舰“可畏”号战斗时,纳尔逊中弹,不治身亡,在死前听到了英国舰队胜利的消息。这一战,法西联合舰队将不利的情景弄巧成拙排列出新月形阵,并开启了“T阵型”这一理念(但理念实际还是在铁甲舰这种不依靠风作为动力的船后盛行),若在T阵理念下,法西舰队就是T字优势,而纳尔逊的站位就是T字劣势。在风帆时代下,风力自然而然的主导了这一时代的进程。无论是在大洋里远程航行还是作为渔民在海上工作,亦或是在海上作战。帆船都有考虑风向对自己的影响。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地中海的奥斯曼帝国还保留着数量相当的桨帆船舰队。在时常无风的地中海,桨帆船有时能不依靠风力快速行进。欧洲国家也有“加莱”式的传统划桨舰,以及享誉盛名的“加利斯式”(也就是著名的威尼斯重型划桨舰船)在西班牙远征英国的无敌舰队中,也曾有混杂着几艘划桨舰组成的划桨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