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通信成本有多高只能嘀一声的超长波电

科普专家解析:核潜艇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海军对核潜艇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长波通信是最主要的手段,但随着深海探索的需求增加以及反潜技术的进步,长波已经显得不够用了。

长波通信的起源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狼群”使用了超长波电台,成功地作战,并给予苏军重创。超长波通信的优势在于波长较长,具有穿透能力强、不易干扰等特点,能够传输到海下几百米深处的潜艇。然而,使用超长波通信需要巨大的建设投入和维护成本,通信速度慢,信息量有限。

超长波通信的高昂成本是不可忽视的。以美国夏威夷的卢阿卢阿莱甚低频通信站为例,要供养它,需要至少1公里以上的天线和几千千瓦的电源。单次打开超长波发射台,消耗的金钱就是数以亿计的。因此,只有寥寥几个国家才有财力消费得起。

除了超长波通信,水下预置系统的网络通信也是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该系统需要提前在水下布置通信节点,潜艇驶过时即可连接上。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快速传输和大容量,适合用于防御。但相比于长波通信,水下预置系统的建设成本更高,不适合攻击性行动。

另外,各国也在尝试不同的通信方式。潜艇本身、飞机和海上舰船组成了核潜艇通信的三种体系,它们可自由组合,形成不同的通信方式,如潜艇对舰通信、飞机对潜艇通信等。其中,飞机和舰船充当中转站,相对于大型的军事基站,无人机价格较低且便于隐藏,可以减少潜艇的曝光风险。

在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中,蓝绿激光水下通信技术也引人注目。利用海水对蓝绿色光的吸收特性,这种技术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效率高、方向性好、不受电磁干扰等优点。尽管早期实现该技术需要借助飞机,但如今也可以直接通过卫星发射。

长波通信虽然是最老、也是最为原始的通信方式,但它在核潜艇通信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其他设施被破坏的情况下,长波通信稳定、持久地向核潜艇传播信号。因此,尽管其他更先进的通信方式涌现出来,长波通信将作为基石和底牌持续存在。

总结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核潜艇通信技术不断创新。超长波、水下预置系统、飞机和舰船通信、蓝绿激光等各种方式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需求。然而,无论是哪种通信方式,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和维护,确保核潜艇在水下执行特殊任务时保持高效通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003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