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日军名将今村均正准备率部南下入侵马来亚,他在部队开拔前向部下训话道:“我会冲在第一线,如果本司令官淹死在海里,则有师团长代替本司令官指挥;要是师团长淹死在海里,那么本司令官就是师团长。”乍听这是一番鼓舞士气的豪言壮语,但仔细一品就让人觉得很别扭:为啥横竖都是个“淹死”?这从侧面印证了一个问题:在二战日本陆军高级将领眼里,海军那群马鹿根本就不靠谱。
曾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的丰田副武海军大将居然屡次公开表示:就算把自家闺女嫁给一个乞丐,也绝不会便宜陆军的那些家伙。二战中日本陆海军的彼此不配合也是出了名的,在许多重大战役中,陆军登陆冲锋,海军却跟没事儿人一样在后边看着对方当炮灰。这种情况多多少少直接影响了二战局势,日本高层并不傻,他们曾直接出面做过许多尝试,试图改善彼此的关系,结果没有半点收效。
考虑到太平洋战场的特点,日本陆军充分认识到指望着海军及时为陆军官兵送来补给提供支援是不太可能了,因此仗打到一半时,陆军高层做了个重要决定,要研制属于自己的潜艇。最初,有着一定程度上与海军争风头的目的,最初,陆军潜艇的设计理念还是相当丰满的,但彼时已经到了年,对日本来说,战争局势又僵持慢慢变得不利,已经没工夫容许陆军好事多磨了。不久,陆军参谋部本部下属主管船舶研究设计的第十课提交了《运输潜艇研究概要》一文,其中给出了“由”潜艇的整体设计方案。
为了尽早造出潜艇,日本陆军方面不惜多次压缩潜艇的性能,最终造出了一个奇葩玩意儿。
根据资料:“由”潜艇满载排水量不到吨,航速为5节,约等于9.26公里/小时,正常人在平地上骑自行车都比这快。潜艇装载容量为10立方米,倘若只用来装粮食,那么一艘“由”艇一次运送的粮食只够一个满编日军师团消耗一天。这种潜艇基本没有作战能力,装东西不多跑得也不快,但对日本陆军而言,它却让陆军摆脱对海军依赖的美好愿望成为了现实。另外,“由”潜艇的成本确实低,操作也不复杂,从设计建造再到官兵上手,这个过程被缩得非常短——对陆军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更实惠的了。
在决定要建造该型潜艇后,为不让海军从中作梗影响计划,陆军高层特意嘱咐,必须要找不在海军控制之下的、又有潜艇建造能力的造船厂进行建造。然而找了一圈,这样的造船厂压根就不存在。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最终找了一家有一些舰船制造能力的工厂和几家专门造机车和锅炉的企业一块合作。
其实,“由”潜艇开工没多久,海军就发现了对方的野心。为不让陆军对自己在海洋上的绝对权威产生挑战,他们曾非常“真诚”地表示自己愿意提供帮助,只要陆军开口就行。然而,铁了心要另起炉灶的陆军根本不搭理,11个月后,第一艘“由”潜艇宣告竣工。
年12月10日,日本陆军高层在本州山口县柳井湾进行试潜。出于炫耀的目的,他们还特意邀请了海军派代表前来参观。然而精彩的来了:不只是潜艇本身的问题还是操作员缺乏经验,头几次尝试,潜艇根本无法正常下潜,不是舰艏翘着就是舰尾翘着,好像一根插入水中的木棍。好一番折腾后,潜艇总算是正常下潜了,但它却基本处于完全停止运作的状态。前来参观的海军将领们倒腾了一辈子舰船,恐怕还是头一回见到这种奇葩状况,可谓眼界大开。谁料陆军将领们却在一旁手舞足蹈欢呼不断,这局面别提有多尴尬了。
陆军计划建造艘“由”潜艇,但截至二战结束,也仅有39艘落成,其中5艘被击沉,其他基本全部处于趴窝状态。整个二战中,该型潜艇的战例并不多。年5月,由隶属于日本陆军的一艘潜艇母舰、3艘“由”潜艇组成的补给舰队赶赴莱特湾执行任务,这也是“由”潜艇在二战中最“显赫”的一次表演了。不料在途中,3艘潜艇全军覆没,其中有两艘还没来得及挣扎就被美军摧毁,还有一艘在尝试紧急下潜失败后也被击沉。太过追求速度和简单使得性能被过分压缩,“由”潜艇粗制滥造的本质暴露无遗,表现如同垃圾。
事实上,二战日本陆军和海军畸形的竞争缔造出大量类似于“由”潜艇的闹剧,两家在飞机方面的竞争更加骇人听闻。由于二战日本没有空军,双方便都想在这个领域独占鳌头,疯狂研发新机型,投资建造工厂。每当陆军建造一座新工厂,海军一定要不惜代价建一座更大的。实际上,这些厂房空有规模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结果到了年那会儿,日本名义上拥有5.3万架飞机的减产能力,比同时期英、德两强加起来还多,每年的实际产出却不到1万架,只有英、德的一半多一点。
由此可见,二战中的日本无疑将大量珍贵的战略资源用在了争风吃醋上,陆海两家不惜代价地搞研发搞建造,目的可能仅仅是为了赌口气,“由”潜艇只是个具体体现。且不说像美苏这个级别的大国,都无法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容忍这样的内耗,对于日本这种本来就资源贫瘠的弹丸小国而言,这无疑是更加致命的——这不仗还没打呢,日本就已经先输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