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据光明日报微博8日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船领域专家潘镜芙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年10月8医院逝世。潘镜芙,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员,历任该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驱逐舰总设计师。“我一定要造大军舰”据光明网此前报道,20世纪40年代前后,日本侵占了中华大片土地,烧杀抢掠。潘镜芙在跟随父亲沿水路辗转逃难的途中,看着黄浦江畔上一艘艘军舰和巨轮,却没有一艘是中国的,内心很悲伤,“长大了,我一定要造大船、造大军舰,我一定要造”。年夏,潘镜芙以优异成绩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后,进入华东电工局,在上海电机厂从事汽轮发电机的设计工作。潘镜芙与一批胸怀报国之志的年轻技术骨干一起,迅速投身于为祖国工业化而奋斗的建设浪潮中。潘镜芙院士(右二)在总师办工作时的照片。图片来源:光明网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军舰设计建造水平落后于世界。潘镜芙再次受命担任了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彼时,在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市,夏天酷热难当,室内温度常常高达40摄氏度。没有空调的办公室里,灯光却夜夜通明,担心汗水浸湿了图纸,每个人的身边都放着一条毛巾。多个日日夜夜,以潘镜芙为总设计师的舰设计群体,靠着小型计算机和铅笔,在一张张绘画板上,绘制着他们的“铸舰梦”。潘镜芙院士书桌前伏案学习。图片来源:光明网年5月8日,舰正式交付海军使用,被命名为“哈尔滨号”。此后,在舰的研制基础上,潘镜芙带领团队立足国产化,采用国内新技术和新设备,研制出了舰,交付海军使用后,被命名为“青岛号”。自此,我国自主设计的导弹驱逐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一扫中国海军装备落后的旧貌,制空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两舰均已经达到区域防控水平。潘镜芙也被誉为“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图片来源:光明日报微博年,型青岛舰航历时4个多月,实现人民海军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潘镜芙说,我们的舰,不光是只能在家门口转一转的舰了,可以到远方去了。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付海军;年,我国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年,航母福建舰下水,人民海军进入“三航母时代”。眼见着这一个个“移动的军港”被自己钟爱一生的驱逐舰守护着,潘镜芙开怀不已。“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的海军和舰艇,我们的航母编队,能够达到世界水平。”不忘初心担千钧重任,逐梦深蓝守万里海疆据中国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