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都要尽力攻击目标的薄弱部分。舰船最薄弱部分是水下。
舰船最怕的武器是鱼雷。因为鱼雷正是在水下爆炸,打舰船最薄弱的部分。
水不可压缩,鱼雷在水下爆炸,威力衰减非常小。水会把能量持续传递到舰船身上,在舰船底部撕开个巨大口子,海水迅速灌进去。二战时期的军舰往往挨了几百颗炸弹都能挺住,但被几条鱼雷击中就沉了。现在的鱼雷打普通的驱逐舰,一发直接炸成两截。
鱼雷、水雷这些水下爆炸的武器,对军舰的威胁最为致命。
导弹想要类似效果也可以:火箭助推鱼雷。
战斗部换成鱼雷,飞到军舰附近,鱼雷和火箭发动机分离,鱼雷沉入水下,继续前进,攻击军舰水下部分。但这类导弹射程往往很短,只有几十公里。采用的也是轻型鱼雷,威力小。飞行速度慢、空中机动能力差,很容易被拦截。实战价值很低。
正常的反舰导弹还是战斗部和发动机一体,直接飞向军舰。但这就不能打军舰的最薄弱水下部分了。反舰导弹比较脆,速度又很快,冲击水面硬往里钻,会直接撞碎。
反舰导弹只能退而求其次,不能打水下部分,就打吃水线的位置。水上和水下交接的位置。
在吃水线的位置爆炸,会在舰体撕开一个大口子。大口子的下半部还是在水面以下位置,海水仍然能迅速涌入,对军舰造成更大伤害。军舰会倾斜甚至沉没。有些导弹是在吃水线的一侧钻进去,爆炸的射流从另一侧钻出来,直接贯穿军舰,海水两侧同时灌进来,也就没救了。
现在的军舰往往都是垂直发射系统,搭载几百枚大小导弹,还有炮弹、鱼雷、深水炸弹、燃油,相当于移动的军火燃料库。反舰导弹钻进去,很容易击中弹药燃油,从而引发殉爆。
反舰导弹虽然不能打水下部分,但打吃水线依旧很要命。打军舰的上层建筑,譬如雷达、舰桥,效果会大打折扣。雷达、舰桥被击中,离沉没还有很大的距离。舰体、动力系统没受损,最起码,它可以高速撤离。现代军舰、潜艇、指挥部、预警机、战斗机之间往往都有数据链,即便是雷达不能用,军舰依然可以通过其他设备,依靠与其他友军战舰的联网,保持一定的能力,有能力跑,甚至还有能力继续打。其他军舰、战机的雷达指示目标,它依旧可以发射导弹,继续执行防空、反舰的任务。声呐系统还在,也可以继续打潜艇。实在不能打了,跑还是可以。
舰桥被击中也是一个道理。
甲板上的发射管都有厚厚的金属盖,比舰体侧身结实。反舰导弹在上层爆炸,击穿发射井盖,引爆弹药的难度比击穿侧身吃水线的难度大得多。击中舰炮,充其量是把上面的炮塔掀掉,炮弹大多是存在甲板下面,也很难引爆。
打上层建筑的效果差。
更主要的是打上层建筑,导弹必然要暴露,很容易拦截,突防能力太差。
打上层,导弹必须要走中高空,自上而下的打。正好落到军舰最强的能力范围。拦截导弹,前提是雷达能发现导弹来袭,并持续跟踪,最后引导自己的防空导弹打过去,拦截掉来袭反舰导弹。
雷达靠发射电磁波探测目标。雷达以一定角度向前发射电磁波,照射的范围刚好是前方、中高空。反舰导弹从高空、中空过来,非常容易被雷达探测到的。以现在的防空导弹水平,只要能发现,基本上就能打下来。
但对于低空目标,雷达的性能要大打折扣。
距离远一些,向下探测的电磁波会被地球挡住。导弹、飞机如果飞的足够低,利用地球曲率,可以躲避雷达的探测。
雷达安装在舰艇顶端,向下探测,距离太近,也会有无法探测的死角。
中高空的目标,雷达可以几百公里、几千公里全程探测到。对于飞得太低的目标,距离远了或者太近,都探测不到。只能探测到中间一段距离。
能探测的范围=能拦截的范围。
所以现在的飞机、导弹都讲究低空突防。成功的可能比中高空大得多。
这样一来,反舰导弹的低空突防和打吃水线顺理成章的结合在一起。飞得非常低,接近水面,容易突防,直接飞过去打军舰的吃水线,伤害还高。
导弹在后期在跃起来打上层建筑,得不偿失,造成的破坏小。跃起来又进入了军舰近程武器的拦截范围。
导弹从中高空过来,直接打上层建筑,成功的可能非常非常低,损害还小,不划算。
好的反舰导弹都是越飞越低,尽量贴着水面飞,飞得越低,水平越高。从高空来的,自上而下,看着很壮观,其实是破导弹。
精武何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