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军事上的重点建设计划是发展海军,尤其是大排水量的军舰,于是我国在这一时期以D以及为首的大型驱逐舰大量下水,巅峰时期下水总排水量一度超过法国海军总吨位。
到现在我国的大型驱逐舰建造依旧没有停下来,根据一些军事专家的推测,目前中国在造的D大型驱逐舰达到了9艘,且很可能会开始新一轮的下饺子,到时候会有更多大驱动工。
对于中国正在建造9艘D的说法,这些军事专家的依据是大连造船厂的5艘,江南造船厂的2艘,以及已经开始建造工作,但还没有被明显拍到的2艘。
不过我国在建9艘D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存疑,毕竟最后的2艘完全是凭捕风捉影的猜测。当然,大连造船厂在造的5艘D是真的,因为大连造船厂的船坞中这5艘D的轮廓已经相当明显,另外江南造船厂的2艘可信度也较高,因此我国现在的大型驱逐舰是保底7艘。
从性能参数上看,D满载排水量吨左右,各项性能参数和美国在役的最新锐阿利·伯克级相当。除了垂发数比小之外,D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靠着我国的中华神盾系统,D在性能上能达到六、七成的水平。
目前我国在役的D达到了25艘,加上大连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的7艘,就是2艘。2艘排水量在吨的驱逐舰,这个规模在地球上仅次于美国。加上我国的大驱、航母等军舰,说中国目前的水面舰艇实力位列全球第二没有问题。
为啥建造数量少不过也有很多军迷好奇,我国的D造了这么多,为什么性能更强的大驱才造这么点?
我国第一批次的计划建造8艘,目前已经正式命名的有6艘(其实8艘的名字早就内定了,正式给名字相当于正式服役),剩下2艘也已经完工,目前处于海试和舾装阶段。
而在这8艘之后,我国并没有公开有造第二批次的计划,2艘对8艘,大家好奇为什么造这么少也很正常。
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大驱的性价比没有D高。
根据我国军事专家尹卓的说法,中国驱逐舰的成本大概是每吨50万人民币。算下来D的成本只有大驱的2分之1,但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D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垂发比少外,它能发挥的性能超出了大驱的一半。从性价比上看,远不如D。
造这么少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要进行改造升级。现在的D和最原版的比起来,性能提升了不少。而目前的大驱,也属于最原始的版本。它现在虽然已经是全球在役的最强驱逐舰,但改造潜力相当之大。
比如说很多军迷心心念念的全电推进系统,现在全球还没有国家服役全电推进的军舰,我国则是在相关技术上走到了世界前列。目前中国已经有全电推进的民船投入使用,不出意外的话,也就~5年时间,这东西就能往军舰上搬了。
和传统推进方式比起来,全电推进技术门槛更高,尤其是特高压输电技术,没这技术军舰动力系统发的电根本运不到需要电的设备那去。
不巧的是,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水平世界第一。因为这种技术门槛,除中国外,其它国家对于这项技术的推进相当缓慢。和其技术门槛相对应的,是它极大的优势。
全电推进最明显的优势有两个,分别是能节省出更多空间,以及能精准控制给各个系统的电量。
首先用上全电推进意味着军舰不再需要贯穿舰首和舰尾的传动轴,这些传动系统全部可以用电线代替,能让军舰多出很多空间。这些空间不管是用来装食物、淡水,还是装弹药,亦或者是多装一些雷达和声纳,都是极好的。
另外靠着这些电线输电,舰船动力系统能直接控制输出出去的电流。这样需要更多能量的设备能多用电,消耗能量少的设备可以少用电,舰船的运行效率比以前高很多。
除开全电推进,能改造的还有武器、雷达等方面。如果的改进能达到当初改成D的地步,那中国海军至少在驱逐舰这一块,技术水平完全超越了美国。
中国海军发展现在中国的海面军事力量达到了世界第二,但仍旧不够,我国和美国的差距还是很大。
中国的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这个目标直接挑战了冷战后以美国为核心的美元金融体系。当美国的霸权受到挑战时,它自然会想尽办法打压挑战它的国家。
因此中国的海军发展目标应该是以美国为准,至少要达到能在远洋和美国抗衡的水平。以这个发展目标来看,2艘D加上8艘大驱还是不够,所以我国在十四五计划期间,乃至之后的十五五计划期间,会继续建造大型驱逐舰。
根据一些不能确定的消息,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已经明确要建造的D实际上有1艘,甚至可能更多。除开目前在建的7艘,那在年之前至少还会建造6艘D。
除了D外,我国的航母开工也不会停下来。现在福建舰已经下水,我国的第4艘航母极有可能已经开始了建造。等到了十四五结束,中国的海军力量已经足以保护亚太地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