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业大学冲击与振动研究所闫明教授正在测试冲击放大器的动力学特性。受访者供图
走进沈阳工业大学冲击与振动研究所,学生们正在闫明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冲击模拟试验,一台小型舰载设备随着跌落台不时从两米多高处重重落下,各类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同步进行。
为筑建强有力的“海上长城”,舰船设备必须经历抗冲击性能考核。在这一过程中,把好“安检”关是闫明团队的任务。
年,我国海军提出速度高达18m/s的强冲击试验机的研制需求,沈阳工业大学冲击与振动团队历时1年夜以继日地研发,提出了一种全新冲击试验机结构方案,该高速冲击试验机的设计速度20m/s,加速度达到g。
同时,为了解决爆炸冲击环境里中低频冲击响应谱精确测量的难题,闫明带领团队历时3年,成功研制了中低频冲击响应谱测量装置,成为海军实船水下非接触爆炸试验中不可缺少的测量设备。
目前,历经5代的中低频冲击响应谱测量仪已经在海军工程大学等10余家单位得到应用。
各项成果的背后凝聚着闫明教授他们多年的努力。
年6月,从东北大学博士后出站的闫明重新回到沈阳工业大学继续教学科研。年初,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机械工程学院王世杰院长推荐他到海军装备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人员。
闫明感到诧异,没想到领导要把自己派出去,还要在外地3年。“当时,儿子刚上幼儿园还未适应,做了这么多年的研究方向又要中断……”他回家后还要面对妻子的质问:“这么多教师,为什么就得让你去?”
但院长的一句话“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让他几番思虑后,终于下定决心。
妻子含泪支持:“只盼你尽快完成使命,早回”。
到北京海军装备研究院后,首先迎接他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型冲击试验机是海军迫切需要的试验设备,研究中心耗时6年研制了一台瞬时载荷吨的垂向冲击试验机,最高速度5m/s,但使用不足半年,台面已经开裂。
同等吨位横向冲击试验机的研究已经开展两年多了,但因一些技术瓶颈问题,项目迟迟没有进展。
闫明的博士后课题确定为研制横向冲击试验机,并被要求在半年内要让这个课题动起来。
面对全新研究领域,闫明一边查找国外文献,一边分析垂向冲击试验台产生裂纹的原因,半月后向上级提交了垂向冲击试验机台面多发裂纹分析报告,再过半月又提交了横向冲击试验机难点分析及攻关方案报告。
之后,闫明与上海交通大学及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的专家们共同成立攻关小组,大胆出方案,严谨做计算,终于圆满完成方案设计。
从闫明介入项目到横向冲击试验机通过方案设计评审,仅仅用时6个月,不苟言笑的主任如释重负,在例会上说:“闫明是咱们研究中心综合能力最强的博士后!”
闫明在博士后期间成功完成了横向冲击试验机的研制,还开展了多款舰船设备的抗冲击校核计算,他把设备的校核计算周期从4个月降低到1个月,又参加了国防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攻关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艰苦的日子里也有小乐趣。
一次,连续的加班让攻关小组精疲力尽。凌晨3时,闫明开始浑身出汗腰酸背痛,主任给大家打气:“把法宝搬出来让大家休息一会,明天是建军节,所里组织大家打扑克放松一下。”
所谓法宝就是方便面、火腿肠,一碗热面下肚果真神清气爽。第二天早上9时开始打扑克,一开始还行,1个小时后眼睛就分不出来梅花和黑桃了,打成了一锅粥。
其实,闫明到北京大约1个月后才见到自己的博士后导师。
导师是舰船抗冲击领域的顶级专家,工作很忙。需要见他时,闫明都提前短信预约。每次去导师办公室都是晚上12时之后,或者是早上7时之前,感觉像是孙悟空见菩提老祖一般神秘。
闫明后来忍不住问导师:“您几点回家?”
导师回答:“早上7点到晚上12点我处理行政事务,晚上12点到早上7点这段时间我才能处理团队的事务,这就是我的私事了,我到研究院工作20多年了,通常每天晚上睡4个小时,我效率高,躺下就能睡着。”
原来,导师团队7年内拿到3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背后是这样的辛勤耕耘。
这深深影响了闫明,此后,他在海军研究院的正常工作时间就是早上7时到晚上11时,加班时要到凌晨3时左右,从来没有周六、周日。
他发现几乎所有同事都如此,没有领导要求,大家都感觉理所当然。闫明跟这些好兄弟、好战友在一起磨练3年半,终于不辱使命。
回到沈阳工业大学后,闫明将这种“永动机精神”继续带到了以后的工作中,沈阳工业大学与海军装备研究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双方成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科研基地,已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7名,博士研究生6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晨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