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的太平洋战争第一则秘玻联盟败于智利的

阿塔卡马沙漠在今天智利北部,如果比起来他整个国家的细长身材,还是这里比较“粗”一点,像阿里卡、伊基克等,但是在多年前,这里曾经是秘玻联邦的领土,也是玻利维亚唯一的出海口,今天的玻利维亚是内陆国。这里有两样当时比较珍贵的原料,海鸟粪和硝石。前者可以造磷肥,后者则是19世纪很长一段时间火药的唯一必需原料。这里的战略意义也就不言而喻。这个地区就三个国家,秘鲁、玻利维亚和智利,前两个国家曾经在独立后组成过联邦与智利交战。战争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玻利维亚政府想要提高在智利注册的英商在玻利维亚所属部分上开采时收取的税额。然而作为注册国的智利,本身应该置身事外,只是由于玻利维亚政变上台的军政府为了博取智利支持而出卖了阿塔卡玛沙漠的利益,使得智利实际上将玻利维亚的沿海视作自己的禁脔,玻利维亚人反而要在这里忍气吞声,低三下四。为什么智利不用这样做呢?因为智利虽然也是考迪罗结构,但是基本上像波兰一样,内部比较默契,所以基本上不像其他拉美国家政变搞得那么勤,最有名的也就是美国支持发动的针对阿连德的意识形态政变,之后有几十年的皮诺切特军事独裁统治。弟煮共和的方法实行起来还算比较平和。秘鲁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后来的大战中,海战没有持续多长时间,购入英国军舰的智利海军很快击败了只有两艘铁甲舰的秘鲁海军,特别是后一艘军舰还是投降智利的,这样打了不到一年的海战就草草收场。战场转入陆上,开始了双方陆军的较量。

玻利维亚因为安第斯山的阻隔,很难调动主力,而并不直接与智利接壤的秘鲁派兵支援在智利-玻利维亚前线的联邦军,由于长途奔袭,人困马乏,很快就被击溃。不久智利海陆军齐头北进,一直打到利马,也就是秘鲁的首都。秘鲁军政府竭力阻击,但最后仍被打败。智利还扶持了傀儡政权,签署了有利于智利的条约,不仅割占了玻利维亚所有的沿海,还拿走了原属秘鲁的一部分土地,如阿里卡。这样玻利维亚的生命线完全被智利拿下,秘鲁和玻利维亚耻辱的失败,使得东南太平洋地区的地缘力量对比产生严重失衡,特别是除了巴塔哥尼亚之外,安第斯山以东的阿根廷和山以西的智利之间并无较大争端,即便布宜诺斯艾利斯想要遏制智利,也碍于安第斯山难以下手。相反,与阿根廷同属安第斯山以东的巴西,就成了阿根廷进行竞赛的目标,两国在冷战时期虽然都不属于东方阵营,亲近美国,但是都私下搞核武器,巴西还通过海军、陆军两个系统搞,阿根廷还聘请了西德专家,决心抗衡他们。直到后来消息走露,才在美苏的压力下透过联合国框架放弃了核计划。

整个南美就是菜鸡互啄,但是搞得很热闹,都是因为那里的各位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野心家,一旦出现一两个好苗子,马上就会被当地的蠢材联合欧美列强来干掉,巴拉圭战争就是如此。英国资本在西班牙拉美殖民行将崩溃的前夕就向当地的权贵示好,因此很快无缝衔接了西班牙在当地的资产。之后就是各种形态的军阀混战,无他,除了玻利瓦尔、圣马丁等人,整场葛明得以胜利的原因不是当地的资产阶级有多么壮大,而是当地的弟煮趁拿破仑战争军阀化,对西班牙宗主的叛乱而已。所以我们不应该问为什么这些年轻的共和国都是军阀横行或者考迪罗当政,而是思考这些“赠品”一样产生的共和国前途何在。不是这些共和国有瘤子,而是这颗瘤子披上了共和国的外衣,本末倒置才是最大的误判。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正视到底谁主谁客的现实。

无论安第斯山东面还是西面,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只是囿于考迪罗与买办之间的整合,出现的金融再封建化,使得军阀竞赛很快出现不可逆的分化,分散的对抗性活动才日渐式微,转而出现军方政变为主要形式的内部斗争。这种金融再封建化就是保障其中一方军阀在买办-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取得财政优势,理论上他就可以无限度的恢复军队重置游戏,其他派系就难以应付,被迫收服。智利之所以出现那种优于其邻居的相对稳定,根源也在于此,即金融再封建化,使得军事再封建化的博弈格局被很快打破,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得以集中全力去对付其对手。智利很显然就是代表英国利益的走狗,在对付秘玻联邦的过程中动用从英国采购的武器舰船,为英国在智利的套牌化学公司的利益而在阿塔卡玛沙漠与邻居厮杀。而且从这里面攻占别国首都的行径看,分明就是要玩称霸,早已经突破了经济纠纷或者领土争议的限度。

安第斯以西的世界基本上就由智利把持了:北部的大哥伦比亚,自身早已在挑拨与内斗之中分裂成三个国家——委内瑞拉、厄瓜多尔与哥伦比亚;年,美国又怂恿自己修建了运河的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裂出来。哥伦比亚是美国注意削弱并傀儡化的重点,自身都已难保,更不要说南下干预秘鲁的事务了。玻利维亚更是破鼓万人捶,巴西、阿根廷都上来咬一口,智利这一次上嘴咬,还是费了比较大力气才做到的,阿根廷和巴西都是直接要的。秘玻联盟的两个成员在19世纪自以为与世无争——美国当时尚未将势力范围通过掠夺墨西哥领土延伸到太平洋,而巴西虽然在身后撕咬自己的肉,但是真正发动大规模的侵略,还是要靠海军运输的,亚马孙雨林实在不适合转运大量的兵力,这从波多韦柳发展了几百年人口依旧稀少的情形就能看出。所以如果巴西想要大规模入侵,必然要从太平洋一侧绕道攻击,这对他来说是不现实的:阿根廷虽然在屡次干涉行动中配合巴西,但何尝不是一种“友好的监视”,一方他吃独食?绕过麦哲伦海峡攻击秘鲁就像烛之武面对的秦师一样,怎么可能不经晋国同意就获得对郑国的支配权呢?阿根廷是不会同意的。所以他对于发展海军遏制谁没有多大兴趣,不以为然,所以到了真正作战的时候,竟然会出现智利一国海军就是联合舰队实力的两倍这种荒唐的现象的原因之一。归根到底还是安全形势的误判以及轻敌使得秘鲁对于海军建设根本不上心,财力并不是他的借口。事实上,这一时期的秘鲁靠资源赚的盆满钵满,丝毫不亚于临近的智利,都是依靠硝石和海鸟粪出口的重要国家。

巴拉圭则是被阿根廷、巴西与乌拉圭新政权一起绞杀的。所以如果没有安第斯山,智利的下场也不会好。在天险掩护下,智利防备阿根廷,只需要重视海军就行,因为阿根廷的力量如果想要入侵智利,必然要通过海军运输过来,智利防御大洋,就相当于防御阿根廷,这就是圣地亚哥的地缘政治逻辑。至于说秘玻联邦,则无足为虑。利马和拉巴斯都和被巴拉圭、巴西与阿根廷操纵的乌拉圭一样,国内派系互相颠覆如同家常便饭,例如这一次战争的弃婴就是政变上台的玻利维亚新政府希望通过出卖阿塔卡玛沙漠利益换取智利对于玻政权的支持,这里面首先就隐含着一层意思:玻利维亚政权实际上是有求于圣地亚哥的,而这比安第斯山的阻隔更能说明他们对付治理入侵使得行动迟缓。而这种为了防御阿根廷而准备的海军反倒成了对付秘鲁-玻利维亚的杀鸡用的牛刀。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巧合。但是南美各国盛行的军阀互保制度,实际上就是欧洲古代封建庇护制度的一种近代缩影,根本上仍然是封建的,例如巴拉圭初期和巴西阿根廷后期对乌拉圭红白党双方的支持与内战,就是最鲜明的例子,玻利维亚的卖国求荣也是这种类型的变种,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军事再封建关系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关系中泛滥。玻利维亚自己就是一个投机主义者,一面在秘鲁方面下注,一面又跑到智利那边下注,自己在军事再封建化、国际化的道路上狂奔,就像被卸掉刹车的戴姆勒汽车一样失去控制,最终撞向安第斯山,彻底玩完。

秘鲁与玻利维亚虽然贵为联邦,穿一条裤的兄弟,但是在对付智利的时候,玻方对智利和秘鲁都拎不清,这种两难并非单纯出于昏庸,而是自身位子的稳定与国家利益哪一样更重要的权衡。一方不希望破坏与智利以及智利背后的英商的关系,因为两者一个是自己政权的担保,另一个是自己出口的主要对象,“衣食父母”,得罪不起;另一方丢失安托法加斯塔海岸也是自己不能承受的损失,这里是玻利维亚创汇的主要渠道,如果因为一味像智利方面妥协,自己连吃饭上桌的份都没有了,讨好他智利又有什么用?所以她又希望借助秘鲁的力量遏制智利。这样复杂的心态,使得它既不可能完全巴结好智利,也难以与秘鲁同心同力守住领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77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