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真能称得上“百废待兴”,虽然大规模抗战取得了最终胜利,但在当时东西方对峙的大环境下,我们依然面临不少外部威胁,发展军力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为了尽快赶上对手的步伐,我们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国家长期奉行对中国封锁的政策。我国想要通过对外军购获得武器装备的途径仅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条,而苏联就是众所周知的最优渠道。当然了,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世人都知道苏联曾经是中国主要的装备出口国,却很少知道我们为了买这些武器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年代初,中国海军刚刚进入起步阶段,当时我们甚至连千吨级的作战舰艇都无力建造。不仅是没钱,最关键的是缺少舰船制造技术。如果一切从零学起,那我们追上对手的时间将变得遥遥无期,而对外军购汲取先进技术就成为了最快捷径。当时恰逢二战结束,“日不落帝国”垂垂暮矣,大批量退役、出售军舰,于是中国便通过香港方面从英国订购了48艘被拆掉武器的退役舰艇。按照计划,这些舰艇将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元老”,回国后接受改装、翻修,从而形成初始战斗力。此外,中英两国还敲定了包括巡洋舰、驱逐舰、扫雷艇等军舰的建造合同。
然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中西方关系急剧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很快对中国展开武器禁运,对应进口军舰的计划自然也随之泡汤。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了北方邻居苏联。时任海军第二副司令员的罗舜初先后两次奔赴苏联展开谈判,只是谈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年,军购事宜终于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苏联方面答应出口给我们军舰,但并非新型舰艇,而是一些老旧的二手驱逐舰。当时,罗舜初向北京方面说明情况后,得到的回复却是:“即便是破铜烂铁也要!”
年6月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军购合约,以高达17吨黄金的单价,从苏联购买4艘07型驱逐舰。
最终,中国海军以68吨黄金的代价,换来了4艘二手军舰。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我们尚无如此多的黄金储备,大部分只能拿等值的农矿产品抵债。
后来,4艘07型驱逐舰组成了中国海军最早的旗舰“四大金刚”,也就是四艘“鞍山级”驱逐舰,它们分别是:鞍山舰、太原舰、抚顺舰、长春舰。
时间一晃来到了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韬光养晦,中国海军的技术、规模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兵“鞍山舰”的舷号也被赋予了新一代级万吨驱逐舰,这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最高致敬,也象征中国海军的完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