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弹射2辆小红车,隐身机全尺寸模型也上

从小鹰级到尼米兹级再到福特级:航母飞行甲板布局的演变

航母历经了从传统蒸汽弹射时代到交流电磁弹射时代的飞行甲板布局的演变,从小鹰级到尼米兹级再到福特级,这三种航母的飞行甲板整体布局可以说大同小异。然而,这些航母都没有突破起降流程的最佳配置,这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尽管主力升降机的外形与数量经过了反复调整,但唯一不变的是4台弹射器的位置与整体布局。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问题出现了:能否同时弹射起飞四架舰载机?如果能够做到,这就意味着可以一次性出动40架舰载机进行大规模作战行动,只需要同时弹射十次便能完成起飞任务,从而实现作战效能的最大化。这个想法很好,但事实上,所有这三种大型航母都无法同时弹射起飞四架舰载机。原因在于,斜角甲板上的两台弹射器如果同时弹射,那么被弹射的两架舰载机必然在离舰起飞瞬间撞在一起。因此,这意味着这三种大型航母上同时弹射的理论上限只能是起飞三架。确实有超级大国海军在历史上进行过这种三架同时弹射的测试,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纯粹是为了展示战斗力。因为同时弹射三架舰载机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在航母甲板滑跑期间,这三架飞机由于弹射梭的位置限制,不会相撞;但是一旦到达离舰爬升的飞行阶段,由于起飞飞机激发出的空中乱流的影响范围远远大于飞机本身,这样在舰船上滑跑距离只有数米的两架并行起飞的舰载机,就有可能陷入严重的相互干扰之中。为了尽量避免两架飞机空中相撞,最好的解决方法是从靠右舷弹射起飞的舰载机离舰后快速向右蹬舵稍微偏转方向再爬升,而靠前左舷弹射起飞的舰载机则相反,蹬左舵稍微向左偏后再爬升,这样可以避免两架飞机发生碰撞,或者至少避免冲入对方引发的强烈乱流甚至尾流之内的危险。然而,如果在三线同时弹射起飞三架舰载机的情况下,前甲板靠左舷弹射起飞的舰载机绝对不敢蹬左舵向左加力爬升。因为在同一水平面上,斜角甲板上同时起飞的第三架舰载机已经存在了!稍微偏航哪怕一点点,就会与第三架飞机相撞!因此,它只能严格地直飞爬升。然而,海上风力和风向千变万化,想要完全不偏航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前甲板同时起飞的两架舰载机本身在空中就会受到横向气压力的影响。因此,危险的偏航可能随时发生。更麻烦的是,斜角甲板的4号起飞弹射线本身比前甲板的弹射线偏后上百米,如果同时释放三架舰载机,那么斜角甲板上弹射起飞的那架舰载机就会陷入前甲板同时起飞的两架舰载机产生的危险尾流之中。因此,同时弹射三架舰载机只能是偶然的宣传行为,纯粹是为了对外展示,实际上风险极大,且没有任何实战意义。因此,无论是有四条弹射线还是三条弹射线,最科学且实用的弹射起飞模式都是利用斜角甲板的弹射线和前甲板左舷的弹射线,这意味着整体起飞效率最高。斜角弹射线可以先起飞速度较慢的飞机,而甲板整备期间,占地面积最大的螺旋桨固定翼预警机可以起飞。预警机起飞后,整个后甲板可以作为待出发区域,可以进行密集起飞主力舰载机的操作。在前甲板上,原本右舷弹射线位置可以被全部开辟为临时起飞整备区域,足够安排十几架舰载机进行加油挂弹等复杂操作。这样,一前一后两条弹射线可以同时起飞两架舰载机,每两架起飞后,需要保证后续两架舰载机至少相隔90秒的时间间隔,也就是至少1分0秒后再弹射起飞。这是为了避免前一批次起飞引发的空中乱流。最终,航母的全舰起飞效率不只是受到能够同时弹射的弹射线数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后续整备速度能否跟上每个批次起飞间隔90秒的节奏。因此,实际可用的起飞整备空间大小是全航母总起飞效率的关键。当前在新平台上,可以看到同时弹射两台飞行小车,这正是按照上述描述的位置进行同步双线弹射。这再次表明新平台的完成度已经相当高,只剩下舰桥上高度精密的数十部相控阵可能还需要局部微调,但这完全不影响进行小车类最大效率弹射测试的进行。此外,还可以看到一架隐身主力舰载机的全尺寸模型已经装载到航母上,这显然是用于模拟甲板调度测试。而没有出现F15T弹射模型,而是直接使用机载飞行员进行起飞训练。可以说,未来航母的飞行甲板布局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最终实现同时弹射起飞四架甚至更多的舰载机。这将大大提高航母的作战效能,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此外,未来的航母还有可能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如电磁弹射器等,进一步提升起降效率和灵活性。总之,航母飞行甲板布局的演变是一个不断追求最佳效能的过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和改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905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