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源资本为杠杆,撬动中美战略博弈的走向

文/殷雄博士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年4月21日凌晨,WTI原油期货5月合约价格急剧下挫至史无前例的最低-40美元附近,当日公布的结算价为-37.63美元,出现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WTI原油期货合约上市以来第一个负值结算价。此事引发了轩然大波,给公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原油价格为负,意味着产油者和卖油者都要倒贴钱了。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直接原因之一,表面上是许多投机者炒作石油期货,反映了受疫情影响而出现了经济停滞,导致能源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结果;深层次的原因,能源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国际秩序中的战略聚焦点之一,是撬动国际关系走向的有力杠杆。国际能源领域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是国际资本集团背后角力的结果,目的在于争夺对于能源资本的掌控权。中国在“后疫情”时代,应该把握时机,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的“战略买家”的优势地位,以此为杠杆,撬动中美博弈和国际关系的走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一、运用能源资本创造物质财富,才是大国博弈的王道

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迫使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犹如按下了“暂停键”,但有一样东西——能源,则依然活跃,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水和空气,也是由包括太阳光在内的各种能源形态转化而来的。现在全世界正在投入一场战争,一场人类与病毒对抗的战争,其核心武器也是能源,因为抗击疫情的所有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呼吸机和相关的药品)的生产,无一例外地离不开能源。

能源既是物质,又不是物质,它是资本。资本是一种抽象概念,它必须被赋予某种固定的、可见的形式。当然,各种能源形态并不是天生的资本,而是通过人类的相关经济活动转化而来的,这就是货币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投入、技术平台的选择以及适宜的市场环境。能源具有资本的属性,这并不是说它从一开始就执行着资本的职能,像资本一样不断地创造着价值。能源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它的最初形态是资产。只有把能源资产转化为资本,才能够持续创造价值,能源的资本属性也才能够得以体现。笔者在《能源资本论》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这四个要素的作用机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该书。

截止年5月6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万,累计死亡24.7万;号称全球第一强国的美国的这两个数字分别超过万和7万。更使人揪心的是,这种趋势仍然在蔓延,还没有看到疫情的拐点。反观中国,现有确诊病例只有例,其中例是境外输入;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和武汉的新增确诊、新增治愈、新增死亡和现有确诊病例,已经实现了连续较长时间内的清零。

微妙的大自然自有其运行规律,只用了一个小小的病毒,就检测出了世界各国的制度优劣和实力强弱。在疫情面前,西方国家尽显窘态、疲态甚至出现某种变态。美国是最变态的国家,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把疫情的原因和结果甩锅中国,另一方面又厚着脸皮要求中国提供包括口罩和呼吸机在内的各类医疗物质。笔者的一位同事说,美国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并没有什么不可理解,但使人不理解的是他们没有羞耻感。“羞耻感”三个字,戳中了美国政客的要害。要论他们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财富的拥有状况,他们的个人素质不会差到哪里,但为什么会表现出没有羞耻感呢?所有的歧视都来自于深层的恐惧,恐惧和自己不一样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危险。现在,无处不在的病毒成为实实在在的危险,会释放出很多人内心的恐惧,激发出人心里最丑陋的一面。随着疫情在更多的国家爆发成为灾难,可以想见针对中国人的歧视和攻击也会越来越多。美国特朗普政府恐惧中国的成功、中国的发展,恐惧他的“美国优先”之梦最终成为泡影。他对中国的甩锅,恰恰让世界看到了他那虚弱的内心。

美国动不动就给中国扣上“民族主义”的帽子,孰不知民族主义是救不了这场危机的,唯有靠实力,而这种实力的基础就是能源资本,口罩与呼吸机都是能源资本的转化形式。意识形态是中西方的隔阂点,善良是感动不了西方的。唯有发展我们自己,保持更强大的国力,用实力与世界强权对话,才是王道。

美国维持世界强国的三大支柱是:美军、美元和科技。在这次疫情面前,美国的这三大优势都显现出疲态。

美国海军共有艘各类作战舰船,其中40艘上的官兵感染了病毒,“罗斯福”号航母是否丧失了战斗力,不得而知,但士兵感染数量是惊人的。这种苦涩的滋味,只有美国五角大楼的高官们能够体会得到。

疫情使美国的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因而无底线地印刷钞票。孰不知这是在饮鸩止渴,美国的决策们者却甘之如饴,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不仅使美国经济更加脱实向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更会使世界各国不得已而为美国的决策失误买单。美国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着实可恨。

美国的科研能力素来为世界之最,但这次在疫苗研制中,美国的优势并没有特别地显示出来,况且靠疫苗应对疫情也是远水不解近渴。

有一种舆论未必是事实,但也有几分道理。美国现在的抗疫策略,其实就是一种群体免疫的办法。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不会真正把普通老百姓、特别是那些移民的生命放在首位,死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处于美国社会底层的人和老年人,“精英”们钱多,医疗有保障,并不担心噩运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不论如何,吹牛皮用不着上税,但需要用人命来换取过嘴瘾。抗击疫情是不能够靠甩锅别人的,靠的是多少口罩、多少呼吸机、多少床位、多少医务人员和多少有效的药品。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物质生产,是以能源资本的消耗为基础的,是“硬实力”。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什么“软实力”、“巧实力”和“锐实力”,至少病毒不认这些说辞。

为了向世人展示真相,中国有些时候不得不与美国一些无良政客打打口水战,但中美博弈不能靠这些,而要靠实实在在的“硬实力”。通过能源资本创造物质财富,才是中美博弈的王道。经此一“疫”,显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在危难面前又一次“焠火”。百炼成钢,凤凰涅槃,不过如此。

二、当前我国能源领域存在的六大风险

能源安全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因此不能就能源来谈能源安全,而必须跳出能源看能源,将能源安全置于国际政治、经济、国防、外交、地缘、宗教等大环境中,才能更加全面和清晰地抓住其本质特征。传统的风险仍在,新的风险因素又在滋长。总体而言,中国目前的能源安全面临着六个方面的风险。

一是短期应急风险:油气战略储备明显不足。

战略储备是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应急措施。国际上普遍的油气应急战略储备期是90天,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天左右。中国目前的储备期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面临着较大的短期应急安全风险。

二是长期供应风险:能源对外依赖愈加严重。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欠佳,富煤缺油少气,同时油气需求又增长旺盛。我国油气产量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但赶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截止年底,石油超过70%,天然气超过40%,能源的总体对外依存度20%,油气资源的一半属于非自己掌控的境外资源。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世界石油业中的话语权都远远不如美国,值此世界大变局时期,这样高的对外依存度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安全的软肋。

三是区域平衡风险:能源供需状况明显失衡。

能源生产中心与负荷中心相距较远,包括电力在内的各类能源形态的远距离输送能力与效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中部和东南部发达地区对能源的需求大,西北部偏远地区的能源富余。“弃风、弃光、弃水”现象虽然已经大大减少,但对电网安全和能源转型的威胁仍然存在,这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能源供需领域的体现。

四是国际合作风险:美国遏制中国已成定局。

能源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是战略资源、经济资源,同时也是外交资源、军事资源,事关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血脉”。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油气生产国,基本实现能源独立,它的国际能源地位更加强势。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还是当今国际能源秩序的制定者和主导者,全球主要油气运输线由美国军事力量所控制,石油美元是目前国际油气市场的主要结算工具,美国还拥有遍布全球的同盟体系。美国要遏制中国发展、破坏中国稳定安全的图谋已经昭然若揭,简单地说,就是既要“图财”又要“害命”。中美之间的能源博弈是重头戏,能源武器完全可能成为美国对中国进行围堵打压的杀手锏。美国打压俄罗斯、委内瑞拉、伊朗已传递出其谋求世界能源霸主的企图。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和重大的国际影响力的优势,对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构成严重的安全威胁。

五是金融危机风险:原油期货触动美国“奶酪”。

全世界面临着能源革命的浪潮,在多元化的新能源时代,各种能源形态的价值潜能即资本属性正被逐步认知,能源资本化和金融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年3月26日,上海原油期货的推出顺应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在世界石油贸易地位的自然反映,进一步助推了人民币国际化,从理论上宣告“美元石油”和“石油美元”几乎长期作为左右国际大宗货物和货币市场的唯一要素的时代的结束,美元的垄断地位有可能被稀释。保持和扩大全世界对美元的需求、防止出现拒绝用美元支付的力量中心,这是近几十年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美国所有外交套路和冒险行动的最深层原因。“去美元”必然会触及美国自身利益,相当于动了美国的“奶酪”,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美元与石油绑定的这一维护美元“第一货币”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美国会采取金融扰乱行动甚至发动烈度更大的金融战,阻止“人民币石油”和“石油人民币”成为新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是技术创新风险:能源相关技术总体落后。

人类社会中的各个技术领域都与能源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项技术的突破,都离不开能源资本的投入;反过来说,只要任何一项技术创新取得突破,都会对能源资产转化为资本的技术平台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能源技术与其它领域技术之间存在一种“双向乘数效应”和“搭车乘数效应”。世界主要国家均把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抢占发展制高点,增强国家竞争力和保持领先地位。我国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技术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巴黎统筹委员会”和《瓦森纳协定》所罗列的许多技术限制,都与能源相关。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升级与持久,美国正表现出对中国强制性技术脱钩的企图。当前我国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西方对我国的限制和封锁必然日趋严厉,对我们坚持自主创新、奋力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构成了直接或潜在的威胁。

三、今后在能源领域应当采取的五项重大战略措施

大国和强国的标志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是能源大国和能源强国,这种大和强包括供应和消费两个方面。中国是第一能源消费大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对于这个事实,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积极的一面,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外系统吸收能量,以保持最低的熵增加;消极的一面,确实会有能源供应的不安全之虞。一旦能源安全成为问题,国家就不安全,换句话说,国家的总体安全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动力来源。因此,确保能源安全,就成为事关“国运”和“国本”的重大课题。中国今后在能源领域应当采取五项重大战略措施。

(一)把确保能源安全作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内容。

应当采取两种强有力的组织措施:

一是在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能源安全分委员会和核安全分委员会。

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开启了我国在国家安全和核安全领域的法治国家建设的新纪元,为战略性能源资源和核电开发利用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国家安全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有效管控战略资源能源的开发,加强战略资源能源储备”;第二十四条规定“加快发展自主可控的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第三十一条规定“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和核技术……加强对核设施、核材料、核活动和核废料处置的安全管理、监管和保护,加强核事故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防止、控制和消除核事故对公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不断增强有效应对和防范核威胁、核攻击的能力”。不久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了中国能源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更是全面、系统地阐述和规定了确保核安全的各项具体措施。在这些立法的基础上,需要通过国家层面的组织体系予以落实和监督执行。根据我国目前的制度架构,将能源安全和核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工作范畴,对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规划进行事前审查,对一些重大项目(包括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立项和实施进行过程监督,对可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或事故的应急处置进行事后调查并做出相应的结论,从而为能源安全和核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把握大局、指明方向,以此丰富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内容,提高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性、安全性、广泛性、有效性和持久性,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和核安全。

二是重新组建强有力的能源管理部门。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凡是需要加强某一方面的工作,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置专门的机构,从而加强制度和组织的执行力。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精简机构设置,敢于做“减”法;另一方面,凡事有经有权,在某些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领域,更要善于做“加”法。能源领域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殊领域,国家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因为确保能源安全是事关国运和国本的重大课题,真可谓“悠悠万事,唯此为大”。新组建的能源管理部门,集中精力做好战略规划、技术研发、行业监管和国际合作四件大事,而不直接干预能源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与此同时,中央要加强对若干特大型能源企业和核电企业的直接控制力,使这些企业在关键时刻能够直接听到中央的声音,服从中央的指挥调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管理环节过多、过长而造成的“信息衰减”,避免指挥失灵。

(二)充分发挥我国作为国际油气市场“战略买家”的优势地位,增强话语权和主导权。

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能源需求,决定了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能源独立的不可能性,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国内油气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国油气资源不断加大勘查投入,可以有效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进而提高供应安全。要多找储量,多建产能,并选择部分“富集高产”储量“建而不采”或“建而少采”,不要把自己吃干榨尽,以备不时之需。要进一步增强能源自力更生能力,不断扩大油气战略储备。

国际油气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了确保今后50年内国内油气资源仍然具有相当的可采比,给子孙后代留下比较充足的资源,应该在可获得性和经济性的允许范围内,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我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以及国际油气“战略买家”的地位,应尽量多利用、多储备国外能源,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现有水平,努力扩大我国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影响力和规则制订权。

(三)集中力量突破若干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当前,新一轮能源革命和转型发展正在蓬勃兴起,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太阳和风是谁也无法封锁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真正的“风光无限”。谁拥抱太阳,谁就拥有了未来的能源;谁驯服风能,谁就抓住了能源的未来。推进能源革命,实现绿色发展,加快开发利用以风、光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保持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的领跑态势是实现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

目前,中国在能源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结合自主创新而取得突破,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结合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和战略需求,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将我国可再生能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存在的技术薄弱环节,按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有步骤地组织科技攻关,特别是相关产业链上的瓶颈技术以及我国尚未掌握的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出一批能够引领未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前沿新技术。

目前,我国的风电技术还处于跟随阶段,一些先进的风电技术仍然掌握在西方一些大公司手中。我国的光伏技术产业化虽然比较成熟并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仍然需要继续向高端发展,以便牢牢占据先进技术的制高点。此外,油气田暂闭与有效重启技术、多次回注和回采技术以及针对陆相页岩油气的有效开发技术(比如素有页岩气开发中的“芯片”之誉的旋转导向技术),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才能加倍提升油气产量。

中国于年发布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年)中,明确了16项能源技术作为未来技术创新的重点,并且展望了到年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前急需突破的几项关键技术:一是能源互联网从概念到实用的过渡;二是太阳能光伏的能量转化效率技术;三是高效、实用的储能技术;四是远距离、大容量、高功率的电力传输技术;五是具有内禀安全特性的核电技术。集中资金和人力,出台激活激励政策,推动我国在这些能源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以“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能源项目为纽带,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面对美国对中国发起咄咄逼人的贸易战,最根本的应对之策就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能源治理,提升国际话语权。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影响力增大,也就是增强了能源安全性。从能源供应、能源技术开发、能源价格确定和国际能源资源分配几个维度来看,参与度越深,安全性就越高。我国企业必须做好与美国脱钩的准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对关键产品和设备必须自主研发,对这一点不应该有任何幻想。在此基础上,通过睦邻、善邻、益邻政策,加强发展区域产业链,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扩展产业链和产能建设。“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之路,是世界和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多个国家已经加入倡议,签署合作文件,项目遍及全球。在这一项项工程的累积下,中国显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国家。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了数千亿美元的各类投资,主要投资方向为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不动产和原材料。今后继续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抓手:一是战略通道国家(主要是巴基斯坦和俄罗斯),重点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和“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通畅;二是新兴国家(尤其是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重点是承接我国的一些过剩产能;三是能源及原材料输出国(俄罗斯和尼日利亚是比较典型的例子),重点是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国。

(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削弱美元的霸主地位。

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的重要地位,是美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之一。现行国际能源秩序基本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营造的,主要操控权基本上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手里。特别是能源金融领域,不仅国际油气主要是以美元结算,而且国际石油市场随时都可能受到美国金融资本的操控。前几轮油价暴涨和最近的这次原油期货合约成交价为负的结果,金融炒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金融炒家中美国又是主要的。上世纪90年代之后,大量的金融资本进入油市之后,石油变成了金融衍生品。年3月26日,中国开通了上海原油期货市场。外电纷纷报道,中国政府让原油期货上市,其目的在于增强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力。如果中国原油期货发展顺利,将在确定油价方面获得更大影响力,同时进一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美元的垄断地位有可能被稀释,这就犹如动了美国的“奶酪”。中美贸易战现在已经燃烧到技术扼杀战,美国直接瞄准我们的《中国制造》,金融领域已经出现交战,特别是“汇率操纵国”的帽子已经扣到中国的头上,更大领域、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金融战一触即发。“后疫情”时代中,美国对中国的围堵一定会更加强烈,将金融与能源相结合,将会使局面更加复杂多变,影响也会更加深远。中国政府必须未雨绸缪,加紧推动国际油气贸易领域的本币结算、弃美元化进程,经营好上海原油期货市场,预演可能遭遇金融挑战时的应对举措。

年9月12日,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在欧洲议会发表年度演讲时就说,欧盟必须采取更多措施推动欧元成为世界货币。他质疑称,既然只有2%的能源进口来自美国,欧洲为什么还要以美元支付80%的能源账单。他认为欧洲用美元购买能源的做法非常“荒谬”,航空公司应该用欧元而不是美元购买飞机。不仅欧盟准备放弃用美元来购买能源,俄罗斯能源企业也打算放弃“石油美元”。年8月,俄罗斯财政部长安东·西卢安诺夫表示,俄罗斯或将在石油贸易中弃用美元,因为“被看做全球货币的美元已经成为有风险的结算工具”。俄罗斯最大的石油企业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经开设了港币和人民币银行账户,一旦俄罗斯因西方制裁被阻挡在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银行间汇款服务体系之外,就会关闭该服务。美国继年5月退出伊朗核协议之后,又胁迫世界各国配合美国的霸凌行径,企图对伊朗实施石油“零出口”的极限施压。在这种情况下,欧盟明确表示将维持对伊朗核协议的承诺,建立一个新的支付系统以支持与伊朗继续进行交易,以避开美国对伊朗的制裁。

当然,石油美元体系的地位,也并非短期内可以撼动,美元的霸权地位要被取代,绝非易事。从短期来看,美元体系仍然无法被取代。但是,毕竟这种兆头已经出现了,这就是中国的进步使其在美元体系内的地位提升了。美国的当政者也看到了这种趋势,因此才变得心急如焚。但是,这是美国经济结构的中长期问题,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才是导致贸易赤字的根源。美国发起的中美贸易战以及对各大产油国不同形式的制裁,势必激发出这些国家摆脱美国控制的强烈欲望,将它们推向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原油期货交易所。一些暂时没有受到制裁的国家,都表达了转向上海人民币石油贸易的意向。

目前石油在全球贸易中的计价方式呈现出“去美元化”的趋势,更多地是石油市场向买方倾斜后自身演变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多样性。现在判断“石油美元”的终结为时尚早,人民币计价方式的推行也难以证明“定价石油”时代的来临。但毫无疑问,在“后疫情”时代,“石油人民币”的推行,将有力冲击现有的“石油美元”体系,促进全球货币体系的多元化,从而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随着石油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地位的巩固,将有更多投资涌入中国经济体,这是不以美国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下一波全球货币大战》一书的作者詹姆斯·瑞卡兹所说的那样:“现在,43年过去了,车轮正在脱落,世界对美元又失去了信心。”

结语

能源是资本,通过资本这个纽带,将世界与中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打破美国“长臂管辖”的霸权主义行径,使“脱钩”成为一个“泡影”。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独一无二的优势无可取代,能源作为制造业能量源泉的地位无可动摇,其安全风险永远要置于国家头等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国今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以“防风险、强自主、重创新、保供应、促安全”为基调,制订全面、长期的能源安全战略,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注入新型、可靠、有效的能量驱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130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