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舰,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19世纪90年代至今海军重要的舰种之一,在许多大型海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驱逐舰能执行防空、反潜、反舰、对地攻击、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火力支援以及攻击岸上目标等作战任务,已成为各强国海军的主要作战舰艇,有“海上多面手”称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年4月23日于江苏省泰州白马庙乡成立,与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现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支多兵种合成、具有现代化综合作战能力的海上力量。
本文将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所装备驱逐舰的发展史,带大家一览新中国海军波澜壮阔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四大金刚
新中国海军的第一艘驱逐舰应该是青岛起义的时候投诚国民党海军带来的黄山号驱逐舰,但已破旧不堪。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凭借其海军优势,盘踞在台湾及东南沿海的部分岛屿,时刻准备着反攻大陆。面对这一威胁以及为以后收复台湾做准备,我海军急需作战舰艇。
年6月4日,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署了关于海军装备的正式文件《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根据这一协定,和年我国分别从前苏联订制了2艘驱逐舰,每艘价值相当于17吨黄金,这就是“鞍山”级驱逐舰。
鞍山舰“鞍山”级驱逐舰为苏联二战前仿意大利式驱逐舰设计的型驱逐舰,也称自豪级驱逐舰。自豪级驱逐舰是苏联海军在二战期间大量建造的驱逐舰,武器主要是火炮和鱼雷,排水量并不大,只有多吨。但是在4艘自豪级驱逐舰加入海军以后,我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中小舰艇。由于只有这么4艘主力舰艇,在五六十年代,这4艘驱逐舰被海军官兵称为“四大金刚”。
长春舰“鞍山”级驱逐舰共服役4艘,4艘驱逐舰分别命名为鞍山号(舷号)、抚顺号(舷号)、长春号(舷号)和太原号(舷号),是中国海军装备的第一型驱逐舰。年5月,“抚顺”舰率先改装两座双联装“上游”反舰导弹成为导弹驱逐舰,接着其余三艘在年完成改装。这四艘驱逐舰服役期间并无实际参战纪录,一直到年才完全退役。这长达五十年的时间是我国海军最艰难的时刻。“四大金刚”给缺少大型舰船的共和国海军撑起了脊梁,也为我们今后驱逐舰的研发建立了基础。
型驱逐舰
型驱逐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型导弹驱逐舰。首舰“济南”号年开工建造,年交付海军,最后一艘“珠海”号年开工建造,年交付海军。该级舰先后建造17艘,是中国海军装备数量最多的导弹驱逐舰。
济南舰型驱逐舰全长米,型宽12.8米,吃水4.6米,标准排水量吨,满载排水量吨。该舰舰体采用号合金钢材焊接而成,舰上装备大量中国新研发的电子设备。型舰武器整体布局,参考苏联科特林级驱逐舰,但将舰体中心线上两座五联装毫米鱼雷发射器改成两座三联装海鹰-1型(HY-1)反舰导弹发射器。
型驱逐舰服役后,中国海军根据新技术发展和作战需求变化,在该型舰后续建造服役期间,对其不断进行改型升级。最终形成了包括基本型、D型、Z型、G型在内的庞大驱逐舰家族,成为新世纪以前中国海军驱逐舰队的中坚力量。
珠海舰型驱逐舰的研制装备,是中国舰船工业一个重要里程碑,表明中国具备了研制大型水面作战舰船的实力。虽然与同时期世界主流水准驱逐舰比较,型无论是装备水平、航电系统等各方面作战能力存在明显差距,但本级舰为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果。正是这些经验与成果促进了装备使用与舰船设计思想的进步,驱逐舰是奠定中国海军现代舰船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