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隐形护卫舰下水,战斗力超过我054A

11月19日,日本平成30年度多用途护卫舰(30FFM)熊本号下水,舷号FFM2。由于首舰动力系统出现问题,2号舰先于1号舰下水。

在年11月,防卫省与三菱重工签订首批2艘30FFM吨级护卫舰的合同。首批舰艇共2艘,分别由主承包商三菱重工长崎造船所、辅承包商三井造船玉野舰船工厂各建造一艘,这种模式在日本造舰史上还属首次。实际上,30FFM体现的“首次”可谓非常之多。

一、基本情况

熊野号总长米,舷宽16.3米,吃水4.7米,标准排水量吨,满载排水量吨,排水量达到了日本通用驱逐舰的水平。

该型舰外观简洁,采用了隐身技术、一体式桅杆等先进技术。前甲板安装毫米舰炮、16单元垂发装置,两组四联装17式反舰导弹发射装置位于中部,机库顶部有海拉姆近程舰空导弹。机库及飞行甲板尺寸较大,飞行甲板下为多用途甲板。

该舰没有装备舰壳声呐,飞行甲板下方甲板作为一种“万能甲板”使用,可灵活布置拖曳声呐、自航式扫雷具、无人水上艇(USV)、无人潜航器(UUV)等设备。为此,该型舰尾部开有两个大尺寸开口,左侧的用于声呐收放,中间的用于更大型的无人设备作业。

在动力方面,30FFM首次采用了英国的MT30燃气轮机,这是韩国之后的第二个亚洲用户,也为全球第5个。1台罗·罗“MT-30”燃气轮机和2台德国曼恩“12VD”中速柴油机构成CODAG,航速最高可达30节,非阿武隈可比。

二、第一型护卫舰

这型舰艇在项目之初称为30DEX,仅仅是地方队阿武隈级DE(护航驱逐舰)的替代者,后来随着要求拓展强化,升级为30FFM。

在日本海自内部,存在着自卫舰队与地方队两种力量体系,后者主要以防御作战为主,装备以前者淘汰舰艇与DE为主。战后日本建造的DE包括石狩级、阿武隈级等,特点是轻型化、低成本,不具备携带直升机的能力,没有配备防空导弹,具备较强的对海打击能力。

30FFM在经历不断修改强化之后,现在的版本不仅与初始方案大相径庭,更加强调多用途,且与日本海自传统力量体系分工、舰艇建造体系完全脱离。首先是舰种上,突破了以往的DE,称为FF,即护卫舰,也是日本战后建造的第一种护卫舰。

这种变化在武备上有典型体现,30FFM除了反潜导弹、反舰导弹,主炮升级为MM主炮,CIWS升级为海拉姆,设置有全套飞行保障设施,与韩国大邱级护卫舰类似,战斗力更为均衡全面。

而在分工上,日本走的是“大国路线”,战斗舰艇、水雷战舰艇、支援舰艇分工明确,防空驱逐舰、通用驱逐舰、护航舰分工明确,强调分工与配合。30FFM则是属于一种杂糅的舰种。

三、尴尬的多用途能力

30FFM最后的M,代表融合“水雷”任务能力的“Multi-Purpose”多任务性(日本译为“多機能性”),主要是反水雷与布雷能力。反水雷主要依靠自身携带的传统自航式扫雷具、无人水上艇(USV)、无人潜航器(UUV)、自航式反水雷弹药(EMD)。

显然,这是一种前卫的美式行为,例如部分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自由及独立级濒海战斗舰,这种能力在日本战斗舰艇上实现尚属首次。海自被称为第七舰队扫雷大队,装备了大量的扫雷舰艇,布雷则主要依靠2艘浦贺级扫雷支援母舰。

浦贺级是海自吨位最大的扫雷/布雷舰,可以承担远洋扫雷等作战任务,它既能担任扫雷舰队群的旗舰,又能为猎扫雷舰艇补给消耗品,还可执行布雷任务的舰艇。贺级舰上均有2套3型布雷装置和4条导轨,能够以不同的船速和布放间隔布放多种水雷。

浦贺级的问题是舰艇大型化,隐蔽性差。此外,数量较少,仅有2艘,难以快速布放大面积雷网。30FFM最终计划预计是22艘,可以解决数量上的不足。问题是,在美军放弃濒海战斗舰的背景下,30FFM这种多用途能力,到底是实际需要,还是伪需求?

四、突破传统的舰艇设计

在舰体设计上,30FFM采用了西方流行的一体化隐身长桥楼设计,并拥有一个一体化桅杆,与日本传统的高平甲板、分段式上层建筑、高大桅杆形成了明显差异,可以说是一种完全西化的设计。

虽说30FFM电子设备与早期公开模型存在差异,但基本设计没有太大变化。这种颠覆式的设计,有悖于日本循序渐进的传统与做事风格,例如初雪系、村雨系、金刚系,有明显的继承关系,30FFM可说是“例外”,甚至是一种文化上的例外。

有段子说,日本文化主要靠抄袭,抄袭之后基本会一成不变。战后,日本舰艇的特征之一,就是分段式上层建筑,仅有的尝试是石狩级、夕张级,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长桥楼设计,但只是昙花一现,建造总数只有3艘。

自法国拉斐特之后,全封闭的长桥楼设计席卷全球。这种设计的优势,具有极简风格,利于减低雷达反射面积,部分甲板通道、设施进行了封闭处理,增加了内部空间,改善了人员与装备工作环境。

不利的因素也有,最主要一条是增大了舰艇受风面,影响了舰艇稳性。日本舰艇向来喜好高大的上层建筑与桅杆,导致了重心偏高,影响舰艇稳性。作为技术补偿,分段式上层建筑是主要手段,形成横风通道,减少了舰艇横摇。

从这一点观之,30FFM代表了新兴力量的胜利,背后的设计团队显然更为开放。作为妥协,也是与早期模型出入较大的部分,30FFM的桅杆非常庞大。这可看作是对传统违章建筑风的继承,也说明里面的电子设备集成并不乐观。

五、如何认识这型舰艇

综合来看,30FFM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多用途护卫舰,类似于濒海战斗舰的功能,采用的多用途支援舰的万能甲板设计。可是,这两种“少花钱多办事的技术”都已经被放弃,如何去理解日本的行为?

在关于30FFM的使命要求中,有“确保周边海域的防卫、海上交通安全及国际和平合作”三项,结合驻亚太美军的近几年变化与要求进行解读,可能更为接近事实。

第一点,海域防卫方面,在其强化布雷能力方面得到检验。现在,出于对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无解,美军正将将其前沿部署的基地、大型作战平台后撤,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分布式杀伤理念,冲在最前面的是正在被边缘化的美国陆军,例如要在岛链上部署海马斯火箭炮、NSM岸舰导弹,这明显是逆潮流行为。

但是,从现有的手段看,在有效、低成本、低风险方面,被动的水雷战、岸防系统算是一种比较均衡的选择。所以,30FFM服役后,海自不仅仅是反潜扫雷大队,还将具备布雷大队职能。

第二点,在海上交通安全方面,30FFM的体现主要是扫雷与警戒功能。以其作战能力,在第一岛链周边能完成日常勤务,任务周期将大大高于阿武隈。不过在反潜方面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如果没有高性能声呐,这项职能将会打折扣。

另外一个要考虑是远海扫雷。目前,日本在吉布提设有基地,常态维持2艘驱逐舰、2架反潜巡逻机规模。而与吉布提濒临的红海,相隔不远的波斯湾地区,作为世界经济的核心通道,都曾爆发过水雷危机,30FFM的能力符合要求。

第三点,在国际和平合作方面,大型化的30FFM具有先天优势。公开数据显示,这艘标排吨的护卫舰,满载排水量将达到吨,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这艘舰将可以携带超过吨的燃油与淡水。

这个数据极其夸张,几乎达到了燃烧重油舰艇的燃油携带量,而一般燃烧柴油的驱逐舰燃油携带量不过吨左右。如此燃油数量,意味着30FFM不仅续航力惊人,而且可以在脱离基地、补给舰的情况下,进行长期地部署。显然,30FFM是型适合远征的远洋护卫舰。

按照计划,日本打算首批建造8艘“30FFM”,单舰造价约合4.67亿美元。随着老旧初雪、朝雾的到寿,30FFM建造数量预计达到22艘。如果计划成真,这将成为日本战后建造数量最多的水面舰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26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