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泰斗张炳炎与中国极地探索先锋雪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正规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年1月19日,中国“雪龙”号破冰船在南极考察时,因受浓雾影响撞上了航线上的一座冰山。与“泰坦尼克”悲情沉没的命运不同,“雪龙”号除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外一切设备运行正常,且无人员伤亡。“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简称“雪龙”号(英文名:XueLong),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它在撞上冰山后仍能安然无恙,其根本原因是,破冰船构造带来的“物理抗性”。而这不得不感谢一个人,中国造船泰斗张炳炎。张炳炎张炳炎,舰船工程专家,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第七O八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舰船研究设计,创造性地解决了调查船的特殊抗风力、海洋调查工作与抗台风对船的稳定性和耐波性要求的尖锐矛盾、大功率发信与收讯的电磁兼容、大功率水声试验长期供电、大型直升机上船的机船结合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他主持研究设计出“向阳红”号远洋调查船、“”远洋电子技术侦察船、箱全集装箱船、综合海洋实习调查船、多用途直升机训练医疗船以及南极综合科学考察破冰船等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大型系统工程,对中国远洋事业功不可没。张炳炎在大学统考的语文作文《我的理想》中写道:将来,我要造船。我造的船和军舰在广阔无垠的海洋上航行,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年赴苏联留学的志愿里,他在一二三栏上写的全是“造船”。年监造“耀华号”,年设计了获国防科委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的“向阳红5号”船,年设计“向阳红10号”,填补国内空白,他用一腔热情在中国舰船事业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年,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的派遣,他率专家小组先期亲赴乌克兰赫尔松船厂,驻厂进行为期4个多月的“雪龙”号破冰船的技术监造和验收工作,自此开始了他与“雪龙”号的今生情缘。“雪龙”船买回后,原“向阳红10号”的船长提出采用吨石头做压载以达到更好稳定性的建议,张炳炎科学论证了没有必要压载,使沈船长心服口服。为适应极地科学考察的需要,他保持严谨认真的科研精神,主持了该船的整体改造工作。年进行第一次改造,年进行第二次改造,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改造,经改造后,其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经改造后,“雪龙”号主甲板以上所有设备、设施全部更新,实验室从多平方米扩大到平方米,装有先进的导航、定位、自动驾驶系统,设有先进的通讯系统及能容纳两架直升机的平台、机库和配套设备。船上可进行大气、水文、生物、计算机数据处理、气象分析预报和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气象和洁净等一系列科学考察。船只可航行于世界任何海区。由此,具有先进导航设备、续航力达2万海里、满载排水量达2.2万吨级的我国第一艘极区航行的“雪龙号”破冰船跃居世界极地考察船前列。年,张炳炎对“雪龙”号进行第二次改造后,“雪龙”号从上海港张华浜码头完成了包括首台南极天文望远镜阵CSTAR、南极长城站改造工程所需的余吨钢筋构件、多辆雪地车和工程车等各种科考必需物资的装载任务。张炳炎在南极考察船“雪龙”号驾驶室内7年11月,“雪龙”号经过较大改装后执行了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此次任务创下了多个第一,在世界上首次绘制出南极冰穹A地区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地形图;首次在南极内陆地区进行地震观测;首次进行光学天文的实验观测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壮举。从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开始,“雪龙”号已先后35次赴南极,至年已完成8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年,“雪龙”号执行“一船三站”的南极科考任务,4次穿越终年狂风巨浪盛行的“魔鬼西域带”,总航行2.8万海里。此次南极科考任务的圆满完成,用实践证明了张炳炎主持的改装是成功的。也是在这一年,张炳炎在上海逝世,享年78岁。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生命在他所设计建造的船只中延续下来,并披荆斩棘,远涉南北极,造福着中国的海洋事业。“雪龙2”号年9月10日,我国首艘专业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江南造船出坞下水。这是中国船舶历史上的一件里程碑事件。“雪龙2”号从9年立项开始,历经十年,在张炳炎带领的破冰船设计团队等多方合作下完成。该船船体总长.5米,设计排水量接近吨,是一艘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的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张炳炎与吴刚(接替张炳炎的“雪龙2”年10月15日,“雪龙2”号与“雪龙”号携手“双龙探极”,结束了我国长期单船开展极地考察的历史,揭开中国南极科考新的一页。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参考文献:1.《用生命谱写蓝色梦想:张炳炎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雪龙2号首航:中国开始“双龙探极”》,环球网3.《十年磨一剑,一朝终铸成——中国首艘专业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下水》,中国船舶七O八所4.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中国工程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12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