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17世纪人类开始探索海洋后,争夺海洋也悄然展开。要争夺海洋就需要强大的海军,建设强大的海军就需要强大的舰艇。这几期将会介绍海军水面舰艇。
水面舰艇按排水量区分:一般吨以下为艇,吨以上为舰。不过本世纪初俄罗斯海军的海狮级导弹艇满载排水量达到吨左右,因此有人将其称为小型导弹舰或轻型护卫舰。按照功能分为战斗舰艇、两栖舰艇和辅助舰艇。本期来介绍战斗舰艇。
美国“尼米兹”级航母航空母舰(Aircraftcarrier):简称航母或空母。以舰载机作为主要攻击手段的大型水面舰艇,自身的武器仅限于自卫,需要有其他舰艇为其护航。按排水量分为轻型航母(3万吨以下)、中型航母(3-6万吨)、重型航母(6-8万吨)和超级航母(8万吨以上)。在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人们就尝试将飞机与舰船结合起来。终于在年英国在“库帝罗索”号商船上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全通式甲板航母“百眼巨人”号。受限于飞机的性能,刚诞生的航母第一次实战表现不佳,都无法做到击沉巡洋舰更别提当时的海军老大战列舰。但在二战中,随着飞机性能飞速发展,航母一举取代战列舰成为了海上霸主和主力舰。太平洋战场上最重要的中途岛海战和世界上最大的航母大战-莱特湾海战都是由航母来决定海战胜负甚至是交战两国美国与日本的命运的。二战的航母全都采用全通式甲板设计,载机量也相当惊人,少的有40架左右,多得更是高达80甚至架。在二战结束后,人类飞机正式进入了喷气式飞机时代。喷气式飞机飞机相比于螺旋桨飞机不仅速度快得多,体积和重量也大得多,这也使得航母载机量大幅下降;以二战刚结束美国建造的航母中途岛级为例,其搭载螺旋桨飞机时载机量达到架左右,在改装搭载喷气式飞机后最多55架左右,常态更是只有四十架,直至“福莱斯特”级,载机量才提升到70架左右。由于要起飞喷气式舰载机,加装蒸汽弹射器或滑跃起飞甲板替代,现在还出现了新型的电磁弹射器。为了挡住舰载机起飞产生的尾焰和防止灼伤甲板,增加了喷气偏流板。为了舰载机平稳降落,用拦阻索替代了拦阻网。为了保证航母能同时安全起降喷气式舰载机,又是英国发明斜直两段式飞行甲板,但被美国发扬光大并也是现代航母一大特征被几乎所有国家使用。舰岛统一布置在船舷右侧(这是因为螺旋桨飞机降落时其降落轨迹偏向左侧,进入喷气式时代则没有这个问题但已经成习惯所以就保留了下来)。动力方面,随着核反应堆技术成熟,又新增加了核动力。美国“企业”号航母(舷号:CVN-65)是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母,在年7月31日与同为核动力的巡洋舰“长滩”号与“班布里奇”号一起进行了为期64天总计3万海里的“全核舰队”环球航行,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海上肌肉”。苏联/俄罗斯海军的航母非常特殊,搭载舰载机的同时自身也配备有强大的武器装备且在红海军战术体系运用里自身武装是主要打击手段(“库兹涅佐夫”级配备了“花岗岩”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在苏联/俄罗斯内部通常称其为载机巡洋舰。常规动力航母典型代表:美国“福莱斯特”级、“小鹰”级(均已退役);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我国的“辽宁”号、“山东”号和“福建”号(其中“辽宁”号就是从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姊妹舰“瓦良格”号改装而来)。核动力航母典型代表:美国“企业”号(舷号CVN-65)、10艘“尼米兹”级、“福特”级。不过由于“福特”级诸多新技术可靠性不佳,因此“福特”级首舰实际战力仍不乐观。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的核反应堆直接采用潜艇上所以动力严重不足,航速最高仅27节并核辐射防护屏蔽也做得相当差,可以说是核航母里的负面典型。
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战列舰(Battleship):航母称霸二战前的海军主力舰,其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质量和数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标准。战列舰名称由来为风帆战舰时代为了发挥最大火力,所有战舰与分队旗舰保持一线队列形成的“战列线”。其配备有最大口径的巨炮和最厚重的装甲。英国的“无畏”级采用了统一口径主炮和蒸汽轮机作为动力,成为日后各国战列舰设计建造标杆。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战列舰,其主炮口径达到mm,主炮塔正面装甲也厚达mm,满载排水量高达余吨,均为战列舰之最。但其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港口和当时日本海军里最好的伙食和厨师以及居住环境,获得了“大和旅馆”这个诨名。此外,为了猎杀敌方巡洋舰和破交战还出现了战列巡洋舰(Battlecruiser)这个舰种。其拥有和战列舰一样的火力,巡洋舰的机动但防护比战列舰差。随着技术的发展,战列舰也同样能拥有不错的机动性并且一战的实战表现也证明了战列舰才是真正的主力舰,战列巡洋舰难堪大任。随着二战航母的崛起,战列舰失去了主力舰地位,舰载预警机的出现成为了压垮战列舰最后一根稻草,二战后根本就没有任何新造的战列舰。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总统提出的“艘舰艇”海军计划后,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后重新服役,不过这4艘“依阿华”级仅承担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岸轰任务不再承担夺取制海权的重任。其中的“威斯康星”号和“密苏里”号甚至还参加了海湾战争并率先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空袭伊拉克,“密苏里”号更是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地点而让世人皆知。在海湾战争结束后,4艘“依阿华”级全部再次退役并现在都成为海军浮动博物馆。典型代表:美国“南达科他”级、“依阿华”级;日本“长门”级、“大和”级;英国“无畏”级、“乔治五世”级;德国“俾斯麦”级。
俄罗斯“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巡洋舰(Cruiser):其火力与装甲防护仅次于战列舰,航速快。通常用于远洋为战列舰和航母护航。通常作为战列舰编队或航母战斗群中的二把手。也可配合其他巡洋舰和率领驱逐舰进行海上破交战。在二战后并没有随着战列舰衰亡而衰亡而是继续充当航母的二把手,甚至还出现了“长滩”、“班布里奇”和“基洛夫”这样的核动力巡洋舰。但随着进入到21世纪后,驱逐舰的吨位不断增大,功能逐渐拓展,巡洋舰与驱逐舰的区分变得很微小。典型代表:美国“长滩”号、“班布里奇”级、“提康德罗加”级;俄罗斯“光荣”级、“基洛夫”级。
我国型大型导弹驱逐舰驱逐舰(Destoryer):最初是用来对抗快速鱼雷艇为战列舰和商船队护航,德国一开始称其为“大型鱼雷艇”。由于其具备灵活、快速的优点,也用来对抗潜艇和搭载鱼雷对敌方战列舰、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艇进行鱼雷攻击。二战时期大西洋上盟军的护航编队与德国的“狼群”潜艇对抗成为了水面舰艇对抗潜艇巅峰,其中护航驱逐舰为歼灭德国“水下恶狼”“U”型潜艇编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曾新增驱逐领舰这个舰种,用来带领常规驱逐舰编队作战,后又合并到巡洋舰中去(前面提到的“班布里奇”级巡洋舰一开始被归为驱逐领舰)。到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服役,开启了现代驱逐舰的标准:相控阵雷达、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宙斯盾”系统等。从此驱逐舰朝着大型化、综合化发展,已经失去了最开始灵活、快速的优点。最新的万吨大型驱逐舰其无论是技战术性能还是定位都已和巡洋舰相差无几。现代先进驱逐舰普遍配备有常规舰炮、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发射中远程防空导弹、反潜导弹、反舰导弹、对陆打击巡航导弹等)、近防系统、由相控阵雷达、数据链、火控计算机等组成的“宙斯盾”或类似的系统并配备有反潜直升机,动力方面普遍配备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典型代表:我国型大型驱逐舰、C/D型驱逐舰;美国“阿利伯克”级;日本“金刚”、“爱宕”、“摩耶”级;英国45型。
我国A型导弹护卫舰护卫舰(Frigate):自16世纪开始出现,起初是为了打击海盗和为商船队护航。吨以下的通常称其为小型护卫舰或轻型护卫舰(Corvettes)。到了一战和二战盟军护卫舰、小型护卫舰还同护航航母、驱逐舰一道为商船队护航和绞杀德国“U”型潜艇组成的狼群。现代护卫舰也同驱逐舰一样越来越大型化,欧洲的一些护卫舰和美国在研制的“星座”级护卫舰排水量更是猛增到0-吨,已经达到驱逐舰标准。欧洲部分护卫舰也采用了类似“宙斯盾”系统配置,具备区域防空能力。典型代表:我国A型、型;美国“佩里”级(已全部退役);英国23型;以色列“萨尔”5型。美国濒海战斗舰虽然排水量高达吨,但其火力配置无法同传统护卫舰甚至是导弹艇对抗,因此不在护卫舰范畴里。
鱼雷艇(Torpedoboat):在鱼雷问世后,用来近海快速近距离突击敌方战列舰、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艇的快速小型船艇。属于以小博大的典型代表,对大型军舰构成一定威胁。法国海军曾试图用鱼雷艇替代战列舰,但由于本身鱼雷艇适航性极差,只能老老实实造战列舰。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鱼雷艇因为射程过近而被导弹艇取代。
俄罗斯“海狮”级导弹艇导弹艇(Missileboat):以反舰导弹作为主要武器佩,用于近海作战的小型战斗舰艇。由于其射程远的同时也和鱼雷艇一样航速快,灵活,最高航速达40-50节。一开始被西方嘲笑为“穷国”的武器,直到年10月21日,埃及海军靠着苏联提供的两艘“科马”级导弹艇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才开始重视起来。冷战时期为了抵消西方国家的海军优势,我国和苏联在很长时间内积极发展导弹艇用来近海防御。典型代表:我国型;俄罗斯“毒蜘蛛”级、“海狮”级;以色列“萨尔1-4”型。其中“海狮”级还创造性地采用侧壁式气垫船设计,我国型采用了双体高速船型。
下一期会介绍两栖作战舰艇,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