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8日,中国最先进的万吨级型驱逐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有关于这艘舰艇的强悍性能,现在很多文章都在讨论。例如是否具有海基反导能力,VLS垂直发射单元的数量是个还是个,将来是否采取全电推进系统,满载排水量能否超过吨等等。甚至公开曝光后,舰体上布置的各种形似相控阵雷达天线的装置,更是让网友新奇不已。一些人甚至认为型驱逐舰才是真正的“盾舰”,因为全身上下各种“盾牌”多达20处之多,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尽管对型大驱的性能看法并不一致,但这型舰艇在欧亚大陆范围内为第一,基本上是公认的,仅次于美军的DDG-驱逐舰。但从历史上来说,中国早在几十年前就想拥有这种大型水面主战舰艇来满足海上作战的需求,但没想到由于困难重重而被迫下马,更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中国军工的后辈能超额实现这一目标。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海军党委给聂荣臻并中央军委提交了一份《关于建造远洋护航舰船的建议》。针对这份报告,国防部七院在年2月就向有关下属单位下达了开展大型火炮导弹舰战术技术和方案论证的任务,确定设计代号为“”。
这个国防部七院来头可不简单,这是中国第一个军用舰船研究院,,成立于年,隶属于国防部,在国防科委领导下工作。我国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第一条核动力潜艇以及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都是七院设计的。那么七院的首任院长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华清将军。
建设强大海军是中国领导人的夙愿,因此在年6月,总理对大型驱逐舰研制任务作出批示:“同意。大型导弹驱逐舰()的作战任务,如只在近海,可以对海对空为主,兼顾反潜,如有出洋任务(远洋航行)似宜在反潜的武器配套上再多加考虑。妥否清酌”。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型驱逐舰交上海市研制。这主要是因为上海拥有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工业实力。
当时中国不要说万吨大驱,就连老式驱护舰造起来都费劲
当时国家对研制型大型驱逐舰是非常重视,在年就马上成了厂(今天的沪东造船厂)、北海舰队和所参加的“设计人员、工厂和军队使用方三结合”的研制组。这种国防项目管理理念在当时还是非常科学的。但是在几次反复论证后,型驱逐舰不但没有开工,反而在年被迫下马。那么当时中国到底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以至于大驱工程要“自我了断”。
首先就是动力问题。年任务书确定舰采用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即使用2台3.2万匹马力(.41千瓦)的燃气轮机和2台1.2万匹马力(.52千瓦)的柴油机。其中燃气轮机国内无法研制,四人帮把持的上海燃气轮机生产单位一口认定能在短期研制出来,但是所有人都不信。更坑人的是,当时国产燃气轮机的设计寿命只有小时,这还怎么远海作战?事实上,就是这小时的燃气轮机,国内也无法生产,逼得中国在年分别访问英国罗罗公司和瑞典卡米瓦公司,引进舰用燃气轮机。但是因为价格太贵双方没有谈拢。没有动力,就等于型大驱就基本上离死不远了。
40年后的新大驱,则已经今非昔比。国防部发言人吴谦亲自证实新型驱逐舰采用全燃动力。这就比原来的柴燃动力上升了一个档次,而且直接省去了柴燃动力轴系设计复杂的弊端。而且在动力寿命上,都远远超过原来的燃气轮机设计指标。例如外界普遍猜测大驱的使用的国产QC-燃气轮机,寿命在0小时以上,是老设计指标的10倍,而动力00千瓦以上,比老设计指标至少超出千瓦。动力充沛不但意味着新的大驱能够获得30节以上的机动速度,而且还为电磁炮、激光炮等高能武器上舰打下了基础。
因此大驱今天能够面世,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动力突破,满盘皆活。因为这一级别的大型导弹驱逐舰,无论是机动速度、出勤率、各种探测装置等都需要强劲的动力。没有充沛的动力,舰艇的排水量就不可能上升,同时舰艇的武备和探测系统就不可能增加,综合性能就绝不会有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在提到大驱的技术的时候,特别首先提到“采用全燃动力和射频综合集成技术”,把全燃动力放在第一位,就是突出了动力突破对于研制大驱的意义。
型大驱的射频一体化桅杆
当然,吴谦提到的“射频综合集成技术”,也正好反映了50年前中国研制大驱的另一大难点。因为当时为了满足大型舰艇远洋作战的需要,电子武器系统论证的结果是预警雷达重量将达到4.5吨,天线直径8.5米,而且要装在25米高的桅杆上。这就造成老版驱逐舰重心太高,航行安全没有保证。舰船总体设计方多次开会协调要求大幅度压缩雷达天线重量体积,却以失败告终。另外由于武器种类多,一部武器需要一种雷达,导致全舰雷达多达22部,舰面天线林立。大家现在一看就可以发现,这不就是中国版的“光荣级”巡洋舰嘛。
问题是,苏联能够解决光荣级的电磁兼容问题,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却无法解决。某些大功率预警雷达使用的时候,不仅影响其他天线的正常使用,还有可能危机本间储存的导弹武器的安全和舰员身体的健康。而且即便是光荣级,也未必就能圆满解决电磁兼容问题。西方普遍认为光荣级的电磁兼容和损管设计水平很低。
今天的大驱,比光荣级强的就不是一星半点
而中国的新版大型驱逐舰,则是采用了领先俄罗斯光荣级和美军伯克级的“射频综合集成技术”,即是将射频一体化的平面相控阵天线镶嵌在桅杆上层建筑壁上,与上层建筑共形于一体。射频综合集成不仅改善舰的隐身性和电磁兼容性,还便于对各种辐射资源统一管理,保证优先功能的实现,有利于软硬武器的结合使用。
其中平面相控阵雷达天线是射频一体化的最佳选择。今天的大驱,无论是一体化桅杆上的各种“小盾”,还是4面阵B型主动式相位阵列雷达,都是40多年前设计人员想都不敢想的装备。当时中国对于舰载相控阵雷达,连基础理论研究都尚未开展。当然,大驱使用射频综合集成技术需解决超宽带技术等关键技术,还要在陆上进行试验,这都在武汉某地的陆上模型上得到验证。
从大驱40年立项——下马——再立项的历程来看,现代万吨级通用驱逐舰,所需要的技术设备要求高,种类多,只有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才能有成功的可能,而要想实现世界领先,更需要大量先进技术的支撑。而且今天的大驱,可能还有部分重要技术没有配齐,例如舰载10吨级中型直升机,还要等直-20的研制。
今天的大驱的成就,是过去先辈们所想象不到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要脚踏实地,戒骄戒躁,用更先进的装备来告慰对海军寄予厚望的革命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