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曝055驱逐舰大鼻子被撞歪,有图有

作者:瀚海狼山

声明:瀚海狼山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这两天,江南长兴1号进入4号干船坞后,被拍摄到球鼻艏声呐“似乎被整体撞歪了”,立即成了网络热门话题。瀚海狼山已经说过,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今天的网络上也有其他内行开始做解释。但仍然有很多人不相信。有人说:歪了就是歪了,嘴硬有什么用。

那么瀚海狼山就特别来深入的说明一下,的这个特大球鼻艏声呐,也包括其他舰船的球鼻艏声呐,为何不可能“整体撞歪”。

因为中短电磁波在水中寸步难行,而声波在水中却能传递自如。人类在百年前就发明了声呐这种水中探测系统。现在水面主战舰艇和潜艇,都装备有声呐,其中又分为三种:舰首主被动声呐、船舷侧面被动声呐、和拖曳被动声呐阵。主动声呐,就是可以发射声波也可以接收声波,具有主动探测和声波攻击功能。而后两种只能被动的探测。

驱逐舰以上的大型水面舰艇和潜艇,都将主动声呐阵放在首部水线位置,主要是因为这里可以远离尾部螺旋桨噪音,而且作战时,头部总是对准威胁最大的方向。

主动声呐阵,在二战前后就已经发明和应用。二战后技术更加完善。体积和重量也越来越大。主动声呐阵的内部最核心部件是声呐换能器,负责把电能转换成声能,对外界的水环境发射出去。

声呐是结构复杂的系统,若简单打个比喻,可以把主动声呐,看成一个复杂的“大鼓”,当然,声呐的发声原理和我们敲击的鼓是不一样的,其内部也不是空心的,而是由大量的元件组成,说成“大鼓”,是便于理解。

现在,大型声呐换能器的体积和重量越做越大。比如海狼级的艇首声呐,已经做到了直径8米以上。而伯克级的声呐换能器,也有8吨。主动声呐换能器体积和重量越大,探测能力就越强、探测声波传播的距离就越远、探测半径和深度就越大。

这个原理很像直径越大的鼓,敲起来声音越低沉,传播的越远的是一样的。海狼或伯克的主动声呐一旦开机,是很有杀伤力的。可将几十海里半径的海鱼都震晕,若此时水中有蛙人,可能会被直接震死。

过去我们驱护舰装备的舰首声呐的换能器,很少有超过4吨的,探测能力距离美国海军差距很大。而现在的换能器,很可能加大到10到12吨,一步到位的超越了伯克。让我军首次具备深海大范围反潜能力,这是作为航母主要护卫的所必须的功能。

艇首声呐整体上其实和军舰的其他部分是完全不相同的,尽管有时候外表涂料一样的防污漆,但外部材料却完全不一样。

除了少量的电缆接口和结构连接件。可以把艇首声呐,看做一个挂在军舰船头水下部分的独立的“薄皮玻璃罩”。主动声呐的外表,并不是和军舰其他部分一样的钢板外壳,而是一般由三种材料制造。

二战期间,艇首声呐的外壳,采用很薄的金属——有薄钢板或者铝板,二战后又采用性能更好的钛合金板;美国人多采用带钢丝加固的橡胶材料;现在一般采用复合材料,比如玻璃钢和更先进的超级复合材料。

实际上,艇首声呐的外壳,也有多层,至少有声呐换能器外壳和声呐外整流罩。我们看到的外壳,一般就是指“声呐外整流罩”,简称声呐罩。

声呐罩尽量采用和水的声音传播性质近似的材料。这样无论发射和接收声波,都不会发生大的衰减或者畸变。因此这些声呐罩材料都是很薄的。例如,辽宁舰的原装球鼻艏声呐罩,除了钢结构骨架外,整个声呐罩的外壳是苏联时代流行的钛合金,厚度只有0.7毫米。因此说他是个超大易拉罐一点都不过分。

而采用钢丝加固橡胶材料的外壳,平均厚度也只有1.2厘米左右,基本和电动车的轮胎厚度差不多;其他采用玻璃钢或新材料的声呐罩也不厚。

有人说了,直径数米的巨大艇首声呐罩,若外壳不到1毫米厚,不会下水就压瘪嘛,何况潜艇要潜入数百米的水下?其实,二战时候的声呐,是直接和外界想通的,海水可以灌进去,形成内外压力平衡;而当代的艇首声呐对外封闭了,但内部灌入纯水或者其他特种液体,而且可以根据外界压力的变化,自动加压或者减压,内外压力平衡,声呐罩就不怕水压和海浪冲击。

声呐罩虽然不怕水压和水流,但还是怕碰撞的。不论哪种材料制造,都是非常薄,和舰体其他部位的船体钢板都不能比,属于一碰就碎的特殊部位。因此无论在下水期间还是在海上运行期间,都要尽量避免与外界较硬物体发生直接碰撞。

总之,巨型球鼻艏声呐,就像一个比房子还大的水晶玻璃球,也可以想象成一个超级橡胶水袋,都是一碰就裂。要把他整体碰歪,还没有碰碎?这难度恐怕无人可以做到。

国外有核潜艇撞海底或者互相碰撞的案例,可见几乎把整个潜艇的头部都撞得稀烂,但潜艇本身却没有沉没。能看见的撞烂的部分,主要就是艇首声呐,非常脆弱,成了碰撞的“变相吸能器”。这部分都不在主耐压壳的内部,因此潜艇不会轻易沉没。

最后说一点:大直径的球鼻艏声呐,是绝对不可以在空气中开机发射的,一旦外界没有水来吸能,会瞬间把声呐自身震个粉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0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