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052选中美国动力,老旧汽轮机

80年代中期,我国第二代驱逐舰正式立项并开始设计。

是海军急需,是一个经海军司令刘华清、张序三等主要领导反复研究后才确定下来的重点型号,大量采用了西方技术。

公开资料显示,至少使用了来自七个国家的设备,最核心的动力系统是美国制造的LM燃气轮机。

LM是一套很优秀的动力系统,美国海军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佩里级护卫舰和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伯克级驱逐舰等舰船都在使用。它还被授权给日本、印度和意大利的厂商生产,很多国家的海军舰船装备这套动力后,反响都不错。

80年代恰逢我国自研燃气轮机遇到困难,此时美国也愿意出售LM。我国海军看中了它的实用和可靠,于是将其选定为的动力。

当时我们一共采购了五台,和各用两台,还有一台作为备份和样机,用于逆向研发。

就在项目顺利推进的时候,年刘华清将军和刚上任的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一起来到大连造船厂了解型驱逐舰的生产情况。也就在这次视察之后,刘华清做了一个影响了此后几十年的重要决定。

年时,中国海军有一个基本判断:燃气轮机或者柴-燃联合动力系统,是未来驱逐舰动力的发展方向。所以使用了美国的燃气轮机。

但顺利获得美国动力之后,老上的这套蒸汽动力系统是否保留?仍然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年从大连造船厂视察了的建造之后,刘华清从海军发展的大局考虑,作出决定:我们自己的蒸汽动力生产线绝不能断;不但不能断,还要持续改进。比如要降低油耗和提高自动化水平。

刘华清后来在回忆录里也特别提到了这件事,之所以要保留这套看似落后的生产线,原因也很简单——蒸汽动力不但驱逐舰能用,核潜艇上也是一套相似的系统;而且刘将军还有最牵挂的一件事,海军迟早要上航母。以国际上的经验来看,航母除了核动力也只能选择蒸汽动力。

所以是否保留蒸汽轮机生产线,眼光一定要看得长远。

我们今天视频的主角舰,就是一个保留蒸汽动力的具体落地型号。也就是说,建造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住我国蒸汽动力的产研能力。

在刘华清担任海军司令时,提出海军装备建设要“两条腿走路”和“顾全大局”,在舰艇动力上尤其如此。

“两条腿走路”的意思是,先进的燃气动力我们要,成熟稳定的蒸汽动力我们也要,这两条腿,缺了哪条都不行。

如果新建驱逐舰都使用燃气轮机,蒸汽轮机没有订单就难以为继。研发和生产能力一旦断档,再想延续就非常困难。当年苏联积极开展对华军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战斗机和潜艇生产线,能存活下来。另一个原则——“顾全大局”则是指,不能给国家增添负担。

以上两条原则,正是深圳舰的立项背景。

早在立项之前,海军内部就有共识,以我国的海军战略需求看,只有一个驱逐舰型号是不够的。

但当时经费非常有限,没有能力多上型号,不过为了均衡发展,海军还是考虑要在之外搞一些补充型号。对老的升级改造,就有这层考虑。

80年代中期,海军开始着手改进老,先后建造了和。这两艘驱逐舰的开工,就有保存蒸汽动力生产线的用意。和不但沿用蒸汽动力,燃烧系统还做了技术更新。

郑明将军在谈G的回忆文章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当时大连造船厂的厂长陈文松,总设计师汪福瑞和军代表于国全,密切配合、呕心沥血,创造出一条只用‘装备费’来建造新舰的路子。”

也就是说,和在立项时并没有拿到国防科研费,而是用从装备费中东拼西凑,精打细算,省出来的钱,造出了这最后两条。

所以在刚下水的时候,前主炮还在沿用老旧的76式双炮,后期升级时才更换新主炮,其实就是为了省钱。

如果没有和来维持生产能力,蒸汽动力这条线恐怕就要断。因此,在和之后,海军又安排了一条新舰。

文章我们曾经提到,虽然挂着的名号、和老们在同一个户口本上,但其实彼此并没有血缘关系。

无论从它吨的排水量来说,还是从全套来自的武器装备来看,它都是一型全新的驱逐舰。

如果非要说二者有什么联系的的话,那就是他们都用了蒸汽动力。之所以还要顶着一个的帽子,是因为它如果不叫,就落不了户。为什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钱。

在八九十年代,军队的新装备不是打仗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而是要根据经费的情况来安排。

在当时“尽量减少型号、缩短战线”的大环境下,如果用新型号上报,根本就立不了项。所以海军装备部门只能曲线救国,换成“改进型”的名义来申请经费。

为了能上马,海军当时一边向上级申请经费,一边让研究所和工厂尽量节约,降低成本。不管怎样,只有先拿到订单才能再谈发展。

据郑明将军回忆,即使在立项以后,的经费也一直很紧张。在研制过程中,海军不断请求上级支持,做了很多解释、说明的工作,才让领导机关渐渐理解了海军的难处,才开始在经费上做各种调剂。

后来,为了支持,上级还专门给予了一部分特殊财政预算,终于让深圳舰顺利交付。

经费不足,也是深圳舰只造一艘、没有同型号后续舰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有些可惜,但毕竟,有总比没有强。

年12月,舰在大连造船厂开工,4年后的年加入海军。它是我国海军小步快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舰的吨位相比有了很大提升。因为用了燃气轮机还要兼顾高速,所以排水量只做到了吨;而使用蒸汽动力,也并不追求高速,因此可以做到满载吨,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大舰。

只不过,它的舰载设备和吨位相比,显得有些不太匹配。

舰刚服役时,舰上几乎没有一项设备是专门为它而研制。从武器到电子设备,基本都是照搬。

它的主炮双,副炮双37,都和一样。反舰导弹的火力略有提升,是16枚鹰击82,后来升级成了鹰击83。下水时也没有盾和垂发,区域防空弹空缺,依然使用海红旗7近程点防御。这背后的原因其实都是受经费制约。

不过,虽然新舰的配置让人有些失望,但毕竟是一艘大船,它在建造时已经留下了充分的改装和换装空间。

用海军的话来说,是一个很有“弹性”的驱逐舰平台,不管后期想要加什么,舰上都有足够的位置。

那么除了吨位大,有没有其他创新呢?当然有,主要体现在设计理念上。

我们以前设计军舰的时候,比较重视动力、线型和航速。但到了,海军专门提出了“两力六性”的原则,“两力”是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六性”是指可用性、机动性、隐身性、兼容性、经济性和居住性。

从的外形,我们就能感受到简洁清爽的隐身元素,它不但抛弃了苏联风格,也和上非常明显的西方特征不同,初步显露出我们自己的设计风格。

也格外注意舰艇的适航性、续航力和操纵性。在建造时,它不再单纯追求航速,而是强调“要按实战条件计算机动性”,同时要在各级海况下都有良好的适航性。

另外,在的论证设计中,“经济性”也是硬指标。在当时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造新船,必须要算细账。

“两力六性”中的可用性,是指舰上的分系统设备不仅要可靠,还要能方便快速地维修。不能像以前那样,把设备装进船舱就算完成任务,一旦需要维修,就不得不把舱室开膛破肚,设备大卸八块。在以前的舰船设计中,这些都是我们的弱项。

融入了新理念的舰,把人的因素和居住条件作为保证战斗力的前提,各项设计也都为这个大前提服务。所以能够适应长航时和大自持力的任务安排,这一点相比海军其他型号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驱逐舰动力的最终发展方向依然是燃气轮机。坚持使用蒸汽轮机当然有更长远的考虑,但从纯技术角度看,这的确是一种倒退。

使用蒸汽轮机的驱逐舰都会面临噪音较大的问题,自身动力系统的噪声会影响军舰的搜潜能力。所以舰的反潜能力,相比是退步的。

但是,蒸汽动力对我们来说又是必须保留的。尤其在80年代末,仿制LM遇到困难,又被美国实施禁运,这时有一条可靠并且独立自主的蒸汽动力生产线,更显得尤为重要。

在深圳舰服役后,曾经的出访明星舰就很少再执行访问任务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因为是我们当时排水量最大的军舰,续航能力也最强,它在远航时可以不那么依赖补给舰队。

其次是上的燃气轮机太金贵了,个个都是宝贝。出国访问这种任务还是尽量少用。而的续航力、自持力、经济性和居住条件都不错,又是国产新舰,能反映出我们的工业水平。

所以,就承担了大量出国访问的任务,被称为“外交明星舰”,它于年代表人民海军首次访问了日本。

综合来看,舰的价值在于:它不但是我国蒸汽轮机的技术储备舰,还是第三代驱逐舰的船体验证舰。它采用模块化设计,吸取了以往各型驱逐舰甚至护卫舰的经验,在经费上巧妙安排,担负着探索、尝试和走新路的任务。

90年代的整整十年,我们一共只造了三条新舰,两艘和一艘。在这三艘军舰上,我们做了各种尝试,它们是我国21世纪前十年水面舰艇大型化和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更重要的是,的建造还保存了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造舰、造机能力,不但让中国熟悉了大型驱逐舰的发展脉络和技术特点,也为后续建造更大吨位的战斗舰艇,打下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好了,以上是系列第五集,同时也是系列完结篇的全部内容。这期视频做完,我也终于完成了长久以来梳理发展历程的心愿。

作为一个中年军事爱好者,我对还是有些情结的。我上小学时第一次见到的军舰,就是在大连附近的海面上缓缓驶过的,至今记忆犹新。

自从系列开始更新以来,很多朋友发私信询问资料的来源,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系列全部资料和数据都来自公开发表的刊物或者论文。

由于当年项目的亲历者大多选择在《舰船知识》上发布第一手资料,而我认为这种材料远比在互联网上搜索更靠谱。

所以决定做这个选题之后,我就查阅了最近15年刊登在《舰船知识》上、关于的全部文章,还真搜集到了不少原始数据。作为一个普通爱好者,输出内容时我虽然尽量追求严谨,但仍然难免疏漏,朋友们如果发现有任何错误,都欢迎指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50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