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登陆作战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既要运送人员装备登陆,又要压制敌人凶狠的阻击。所以,各式各样的登陆舰/艇就成了最重要、最犀利的武器。
年6月,诺曼底登陆,万盟军如潮水般涌上大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纳粹德国灭亡。
二战以来,登陆战形式不断变化,大型登陆舰也蓬勃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分支,有坦克登陆舰LST、船坞登陆舰LSD、船坞运输舰LPD、直升机运输舰LPH、通用两栖攻击舰LHA、多功能两栖攻击舰LHD、两栖指挥舰LCC等等。光这些名称和缩写,就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区分了。
这些短短胖胖的家伙们看起来差不多,但其内在差别还是挺大的。让我们拿起放大镜,扒一扒它们的真面目。
塔瓦拉级和黄蜂级编队一战前,登陆都使用传统运输舰。一战后,登陆舰在美国率先发展起来,分输送舰、登陆舰两类。
二战中,美国建造了专用的武装运输舰,载人的叫武装兵员运输船(APA),载货的叫武装货船(AKA),属于辅助舰艇类(AuxiliaryShips)。
AKA-54武装货船武装运输舰两侧有大型吊艇柱,到达指定地点后把登陆艇放下去,士兵乘登陆艇上岸。后来它们加入两栖作战舰艇序列,代号改成了LPA、LKA。L代表landing,登陆的意思。
为了让坦克快速登陆,人们把登陆舰艏做成敞开式,成了坦克登陆舰(LST,LandingShipTank)。它是抢滩登陆的利器,只要冲上滩头,打开舱门或放下吊桥,坦克、装甲车自己就冲出去了。
LST-但的缺点也不少,因为要抢滩,船艏吃水就浅,导致航行稳定性不足,航速也很慢,只有10~14节,跟不上大部队。
“新港”级坦克登陆舰于是有聪明人提议,换个方向从船尾出来不就行了?对啊,把船尾敞开,船艏就可以恢复成传统设计,航行稳定性和航速大大提高。整个船后3/4部分变成了一个大坞舱,甲板上还能停放直升机,就成了船坞登陆舰(LSD,LandingShipDock)。
它不用抢滩,只要远远的在海天线外放出登陆艇就行了,敌人看不见它,安全性提高了不少。比如美国的“惠德贝岛”级,法国的“闪电级”等。
“惠德贝岛”级在实际应用中,人们觉得船坞登陆舰(LSD)光倾向登陆艇了,对人员、物资装备的支持不足。为了能均衡搭载一个加强营的人员、装备、物资和车辆,人们将坞舱缩小了点,增大人员、货舱面积,改进成船坞运输舰(LPD,LandingPlatformDock)。
它的代表有美国“圣安东尼奥”级、英国“海神之子”级。
“圣安东尼奥”级“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很先进,它采用隐身造型,融合了坦克登陆舰(LST)、货物运输舰(LKA)、船坞登陆舰(LSD)、船坞运输舰(LPDS)4种舰船的功能。只用12艘就可以替代以前27艘船艇的任务,是美军21世纪的主力两栖舰之一。
到冷战时期,直升机迅速发展,锋芒毕露。武装直升机能打击滩头工事,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运输直升机能绕过阵地,直接将人员送到敌人后方,传统的平面登陆升级成垂直登陆,效率大大提高,伤亡反而减小了。和风漫谈原创,禁止抄袭。
“硫磺岛”号为了搭载更多的直升机,时髦的直升机运输舰(LPH,LandingPlatformHelicopter)出现了。它放弃了坞舱,增大机库面积,采用直通甲板,依靠直升机、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垂直登陆。比如美国的“硫磺岛”级、英国的“海洋级”等。
但直升机运输舰(LPH)的功能太单一了,对海况的要求又比登陆艇高很多。如果海况不好,又没有坞舱,难道干坐着看吗?于是人们又在后期船型上恢复了坞舱,成了通用两栖攻击舰(LHA,LandingHelicopterAssault)和多功能两栖攻击舰(LHD,LandingHelicopterDock)。
通用两栖攻击舰(LHA)偏重于航空方向,以直升机、短距/垂直起降飞机为主,机库容积大,载机多,像直升机航母。代表舰有美国“塔拉瓦”级、“美国”级,法国“西北风”级等。
LHA-6“美国”级多功能两栖攻击舰(LHD)更侧重水面登陆能力,坞舱大机库小,可以容纳更多的登陆艇和气垫船。代表舰美国“黄蜂”级,它是海军现役两栖攻击舰主力,建造了12艘。
LPD、LSD、LHA、LHD都有坞舱(“美国”级LHA前两艘没有坞舱,第三艘又加上了),都有直升机甲板,其主要区别在于航空能力强弱和坞舱、货舱、机库的大小比例不同。
LHD“黄蜂”级LSD、LPD一般在舰尾设飞行甲板,LPD还有机库。LHD、LHA则是全直通甲板,航空能力更强。
未来的两栖攻击舰,将以坦克登陆舰(LST)、船坞运输舰(LPD)和多功能两栖攻击舰(LHD)为主要发展方向。
型而我们的“昆仑山”级船坞登陆舰(功能与船坞运输舰相同),其作战能力不亚于美军的新锐“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甚至有些指标还超过它。未来再配合型两栖攻击舰,足以应对周边任何情况了。中国海军加油!
和风漫谈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