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海军有什么怪病?这话还要从一战时期的日德兰大海战说起。
年5月31日至6月1日,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进行了日德兰大海战,在海战过程中,德国海军的装备和人员素质,都表现出对英国海军的优势,海战的结果无疑是德国取得了无可争议的胜利——
伤亡人数,德军人阵亡、人受伤;英军:人阵亡人受伤、人被俘;
损失舰船总吨位:德国吨;英国吨;
战沉大舰:德国2艘;英国6艘;
战沉中小舰船:德国9艘;英国8艘。
日德兰大海战中遭受重创的英舰
现在的军史学家往往蔑视德国海军的胜利,认为德国海军取得了战术胜利而没有达到战略目的。他们的谬误在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依靠一系列战术胜利来达成的。
但是奇怪的是,自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海军舰队龟缩港内,再无做为。这就很难理解了!英国海军可以接受一次甚至二次2:1~3:1的损失,但绝不会接受第三次。而且,这样的可能完全存在。英国海军为了封锁德国海军,如果大舰队长期列阵海上,则不可持久;若派少数舰只监视,则正好给了德国海军舰队“短促出击”的战机。德国海军为什么不打了?
这就是一种怪病,归结为两个字:“保船”!
“保船”意识的产生有很多原因:首先,大型水面舰艇建造周期长,一旦损失补充困难;其次,大型水面舰艇往往成为某种精神象征,一旦损失影响国民士气、国家形象;第三,海军的指挥员害怕承担战败的责任;第四、基层水兵普遍存在畏战、怯战的心理。
到了二战时期,德国海军还是因为“保船”思想作怪,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们的把水面舰艇当成“袭击舰”,用于攻击英国的商船,甚至连“俾斯麦”这样的一流战列舰也承担起了袭击商船的任务。这不是胡搞吗?如果仅仅是为了袭击商船,那建造巨型战列舰还有必要吗?搞上40艘U型潜艇不是效果更好?成本更低?
如此做为的心理原因,就是害怕与英国海军正面交战,既要“保船”,又要有所作为,于是,就产生了这等奇葩的战法。
其实,德国海军的水面舰艇完全可以与英国海军抗衡。
战例一,德国战列舰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击沉英国航空母舰“光荣号”。在战斗中,“沙恩霍斯特”号的第三次齐射,就在24公里的距离上一弹命中了“光荣”号飞行甲板中部。这一炮据称是创造了舰炮最远的命中记录。
”光荣“号和一艘英国巡洋舰正在下沉
战例二、“俾斯麦”号战列舰击沉“胡德”号,后被英国舰队击沉。“俾斯麦”号在战沉前,被8枚鱼雷命中,至少被命中弹(其中战列舰炮弹40多发)。这一战充分显示了德国海军的装备性能和人员的战术素养。
可惜,二战的德国海军和一战时期一样,缺乏主动的进取精神。到后来,“俾斯麦”号的同级舰“提尔皮茨”号一直龟缩在港内,把“保船”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最终被英国轰炸机炸沉。
德国海军的这种怪病,也是大陆国家海军的通病!对于大陆国家来说,海军并非国防的中坚力量,在陆军、空军的夹缝中求发展,小本经营、家底微薄、重面子而轻里子,因此,往往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历史虽然是旧的,但每次细看都会有新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