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本,中国人的内心充斥着复杂。自古以来两国传承一衣带水。但日本本土资源着实稀少,内心贪得无厌的日本在稍稍强大后,就将侵略的目光对准海对岸的邻国,无时无刻不想染指中原。
在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之间曾经爆发过数次战争,日本也在中国欠下了累累血债。当我们回溯历史,很多人会将明朝时期的壬辰战争当作整个中日对抗历史的开端。其实不然,早在公元年。中国和日本就曾经围绕着朝鲜展开过一轮交锋,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又对整个东亚的局势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那个荡气回肠的年代,来回顾一下中国和日本的第一次正面对抗。
公元年。#高句丽历史#唐朝将领苏定方率军攻打高句丽,在高句丽的顽强抵抗下,战事被拖到冬天。此时辽东半岛因下雪气温骤降,唐军不得已班师回朝。但唐朝仍计划在第二年春天解冻后继续对高句丽进行攻打。
为获取获得战事主动权,唐高宗命苏定方出兵拿下百济朝廷。此时的百济朝廷正被其外戚鬼室福信控制,被唐军围剿的鬼室福信当即决定向日本称臣求援。当时的日本恰逢国内改革。日本朝廷认为只有获得一场战争的胜利,才能重拾朝廷的威信,因此战事一触即发。
日本的水师几乎派出了所有兵力:一千多艘战舰,总计4万人左右。而此时在白江口附近的唐朝军队,只是一只人数约人,战船艘的小股部队。因此,在白江口附近两军舰队遭遇之时,日军认为优势尽在己方,于是立刻展开了进攻。当时唐军舰队的船大多体型巨大,灵活欠佳。所以日本军舰决定凭借其舰小灵活的优势采取近距离战斗,进而围困唐舰。
然而出乎日军意料的是,当时的唐朝军舰上安装了一种叫做拍杆的秘密武器。它的原理是通过杠杆驱动舰载的大锤,船上的水兵压动杠杆。大锤子在水面上挥动,凭借惊人的重量砸向海面产生巨大的冲击波。而且在巨大的唐朝军舰之上,还密布着射击孔,便于弓箭手向外射击。
虽然唐朝军舰不够灵活,但是强大的火力着实打的日军措手不及,他们没想到唐朝的军舰上竟然还有这样的秘密武器,霎时间就被打的哭爹喊娘。日军的小船一接近就会被立刻拍的粉碎。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惨烈景象,海面上几艘巨大的舰船屹立不倒,周遭全是小船的碎片,拍杆制造出接连不断的海浪,让整个海域有一种风雨飘摇的错觉。在第一场遭遇战之后,唐朝军队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而日军却损失了大量船只,只能仓惶撤退。
日本人心不死,为突破唐军封锁,他们准备剑走偏锋采取火攻。在白江口下游,日军部署了大量的弓箭手,并准备了大量的火箭。当唐朝舰队追逐着日军舰队顺流而下的时候。日本人便立刻射出火箭,期待用火将唐军舰队点燃。但是接下来的一幕却让他们傻了眼。唐军舰队竟然都毫发无损!毕竟在三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火攻舰队的战术。唐朝舰队在设计之初就将耐火性纳入考虑范围,其所选的都是不会分泌油脂的耐火木材,因此日军的火攻也很快被扑灭了。
唐朝军队也觉得这群倭人实在是可笑,这不是关公门前耍大刀吗?接下来唐军马上就给日本人上了一堂生动地“火攻”课。唐军放下大量装满各种助燃物的小船。凭借着风力让这些船冲向日军舰队。日军被这样的火攻战术吓蒙了,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些火船。于是便有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率先使用火攻的日本舰队,竟然被唐朝的火攻战术吓得屁滚尿流。此时唐朝军舰乘胜追击,在河道下游架起投石机,并在石弹上涂抹油脂点燃,投掷出去后就可以变成一个巨大的火球。
日本军舰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大量的日本军舰或被砸沉,或被引燃。日本军舰陷入了首尾不能相顾的尴尬境地,只能迅速撤退。唐朝的舰队几乎以碾压之势就完成了对日军的反击。日军战船被摧毁了四百多艘,死伤无数。
但是这一仗也给日本带来了转折契机。日本朝廷意识到了唐朝不仅仅是在综合国力和科技上远远领先于日本,在军事理论上也比日本高出好几个量级,日本那些原本的守旧派反而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改革来追上大唐发展的脚步。
从此,日本乖乖的成为了唐朝的朝贡国。这一场战斗足足打出了唐朝和日本之间一千多年的和平。日本天智天皇审时度势,颁布了禁将令,重整了国内的国家体制。让日本成为了现代化的律令制国家,摆脱了部落制社会的影响。遣唐使的数量也相比以前更多。日本开始如饥似渴的学习唐朝的先进经验,为日本后续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在接下来的一千多年时间里,日本再也没敢对中国擅开战端。
这一仗对于中国来说,不但远播了其威名,也创造了一个历史。这场战役是东北亚地区第一次具有国际性质的战役。这场战役不应该被大家遗忘。而是应该被大家牢牢的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