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商船可以紧急改装成航母,现在还能照

全球第一艘航母,一般认为是美国的兰利号,在年就已经出现。当然,也有人认为是英国的暴怒号或者四岛方面的凤翔号。不过大部分海军史专家还是认为兰利号可算是最早的航母。但是兰利号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当航母来建造的。其原本是一艘较大的运煤船,经过增加飞行甲板,把舰桥和烟筒移动到甲板的一侧后就成了最早的航母。正因为在一战到二战之间出现得比较早的航母,相当一部分是从其他舰船甚至是民船改装而成,因此到了二战期间战况最猛烈的时期,美国方面临时紧急用民船改装了大量的航母。这种航母大小不一,航速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只能算是护航航母;而不能成为海战主力的舰队航母。到二战末期。美国海军发展到了空前绝后的万吨级以上,仅仅各种航母就超过了艘。

这里面临时改装而来的护航航母就占据了一大半。大量建造护航航母的好处,自然是让美国海军航空兵的规模是对手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从数量上彻底压倒了对手。几乎所有的主力舰队、运输舰队甚至是登陆舰队,都有一定数量的航母随时伴随,也就是随时可以在任何主要的海战环境中,都可以由舰载航空兵为其他兵种提供无处不在的空中支援。这自然是整体作战优势的巨大体现,毕竟美国其他军种,离开了空中支援就打不了仗更打不了胜仗,这几乎是一百多年来不变的规律。有艘以上的航母,可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战略方向,随时部署数千架舰载机,而对手的优质航空兵,包括对手的主力航母都是越打越少,到最后甚至出现了有航母却没有配套舰载机的情况,这自然决定了二战海上战场的最终结局。

不过这种用大量民用货船临时改装成航母的做法,并非没有缺陷。货轮改装而来的航母,普遍具有吨位偏小,航速不足,装甲薄弱甚至没有装甲,水密舱太少,抗战损能力差,最终搭载的舰载机联队实力也不足的问题。最大的好处,当然是数量多到足够所有的舰队分配使用。不过在一些关键的实战中,用民船改装而来、实力偏弱的护航航母就差点成了对手偷袭的最大目标。比如在莱特湾大海战中,哈尔西的主力舰队航母群就被小泽舰队成功地诱走。结果对手栗田带领的至少5艘主力战列舰和10艘重巡洋舰,出其不意地接近了萨马岛的主登陆区。而在登陆场附近只有部分货船改装而来的护航航母和一些驱逐舰等轻型舰艇。根本无法和15艘之多的战列舰加重巡洋舰硬拼。最终这些脆弱的护航航母只能硬着头皮大量起飞舰载机去给对手洗甲板。

如果不是因为空袭过于密集,让来袭的栗田战列舰队误以为哈尔西的主力舰队航母作战群已经杀回来了,对手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快速的脱离战场,那么在萨马岛附近的护航航母群就有全军覆没的风险;即使短暂交战,这批护航航母群中仍然有沉没和严重损失的情况。这说明用货船临时改装而来的航母,只能是以提供空中支援为主;如果和对手的主力舰队硬碰硬,还是必须用专门设计建造的主力舰队航母才靠谱。既然二战期间有把大量货轮临时改装成航母并且使用效果尚可的历史,那么当今和今后,还可以用大型货轮临时改装成航母来用吗?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看。当今的大型海轮,肯定比二战期间的货轮大得多。二战期间很少有超过5万吨级的海轮,而当今绝大多数货轮都已经有10万吨以上,甚至有三四十万吨的。

不过当今的货轮想改装成航母反倒没有二战期间那么容易。主要原因是当今的舰载机比二战期间要求高太多了。二战的舰载机还是以螺旋桨动力为主,大多数舰载机全重不过5吨以内,起降只需要多米的甲板空间即可,甚至木质甲板都可以。而当今的舰载机大多都是喷气式的,动辄20吨到30吨;如果正常降落都必须有专业的拦阻索系统。仅仅这一项就不是任何临时改装的货轮可以提供的。就算是垂直短距离起降的舰载机,比如海鹞和F35B等,也需要专门的隔热甲板,一般货轮的甲板根本无法承受垂直起降的烧蚀。如果飞行甲板这一项都不能满足要求,那么其他的因素都不用再多说。因此当今几乎所有民用海船都无法在短时内升级成专业航母。不过这不妨碍把部分民用船舶,升级成临时的运输舰或者其他进行后勤补给的船只。现代航母的角色只能由专门建造的航母担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93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