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大清咸丰皇帝去世后,同治帝继位而年幼无知,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垂帘听政,干预政事。大清就进入女人当政的时期。在这往后的20多年里,中国社会还算和平稳定,但进入年8月23日,这宁静短暂的安逸日子被打破了。
▲慈禧太后垂当日在福建海面的马江,法国海军与中国的北洋舰队作战,仅仅40分钟,中国舰队就全被击沉,这件战事对大于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和打击,颜面无存。全国举朝上下一片愤慨,众大臣提议重建海军,重振大清声威。一遇到重大决策状况,女人总是显得慌乱无章。慈禧太后当时既想出口恶气,又害怕得罪洋人,内心纠结变得矛盾重重。此时,一个老男人坚决地站了出来,力抗此事,替慈禧太后解了燃眉之急。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大清中兴名臣、洋务派通商大臣—李鸿章大人。
李鸿章大人的办事能力一流,不到三年时间,便将大清海军风风火火地建立了起来,军事实力而且还排到了世界的第七位、亚洲第一位。这支北洋海军成立不久后,便出现也满员,甚至超员的问题,许多绿营兵,甚至是八旗子弟,都纷纷要求去当北洋海军。有的人为了能进海军系统,不惜砸锅卖铁,请客送礼,下了很大血本。
不过区区一个北洋海军,居然能吸引这么多兵源,其中还不乏高干子弟、官僚子弟、绔纨子弟,龙蛇混杂,个中缘由恐怕只有李鸿章自己能够解释清楚——北洋海军的薪水高!
军人本是用来打仗护国的,以生命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所以,要有足够的动力,才能让他们奋勇向前,不退缩败阵。而海军的要求也是更为严苛一些,不但需要懂得打仗,还需要懂得航海和海战技巧。所以,想要进入北洋海军,都必须是正经的水师学堂毕业,也就是所说的科班出身。想要加入北洋海军,不但会读书识字,还要掌握舰船知识,更需懂得海战技巧,可谓是文武兼备,这样的人才难以寻觅。所以高薪的制定,也是为了能吸引海军技术人才为大清政府所用。
李鸿章大人在这一点上还是有远见的,他力主高薪养兵,希望能以此加强海军的战斗力。所以,在一开始制定海军的章程时,就明确下达了指令,北洋海军的薪水要高于其他军种。针对此,北洋海军的薪水进行了提升,军官的年薪分为两部分:一是年俸;二是船俸,也就是基本工资和年底分红。不但如此,还取消了其他军队里那些乱七八糟的薪、蔬、烛、炭、心红、纸等薪水分类的各项名目开支。
这样下来,北洋海军的薪水就很可观了,根据史载,大概标准如下:
海军提督一年收入大概为两白银;
海军总兵一年收入大概为两白银;
海军副将一年收入大概为两白银;
海军参将一年收入大概为两白银。
这都比其他军种里,同级别的官兵多了个三两倍,而且不止如此,北洋海军还有其他的额外收入,例如,军舰的维修费用也可以有部分划入海军的薪水中,叫作“行船公费”,大到煤炭装卸,采购物资,小到购买油漆,更换国旗,都能让北洋海军捞到油水。
这笔费用根据舰艇的吨位大小各不相同,吨位越大,油水就越多。例如北洋舰队的几支主力舰船“定远号”、“镇远号”等的行舰公费每月各有两白银,而其他一些小吨位的舰船就会少个二三百两白银。当然,以上这些费用都是由清政府买单,李鸿章为了弘扬海军,不惜下大血本,令北洋海军成为中噪一时的“不差钱”部门,故人人都想挤破脑袋想挤进去捞一把。因为,不仅军官的工资高,就连士兵们也是薪资丰厚,当时的北洋海军士兵的薪水按等级来分是这样的:
一等水手月薪10两白银;
一等炮手月薪20两白银;
岸上勤杂人员月薪3两白银;
鱼雷匠月薪24两白银;
电灯兵月薪30两白银。
不论是打杂兵还是技术兵,就连在岸边当差的人,一个月工资也有3两白银,要知道在当时的人均收入可都不高,一般地,一家农民的年收入大概为40两白银;而一个普通工人的年收入大概为50两白银,两相对比,就充分说明了北洋海军官兵的高薪已经远远高过了平常百姓的年收入。
而当时的日本海军官兵薪水大概标准如下:
海军大将的年薪是~日元;
海军中将的年薪是~日元;
海军少将、军医总监、主计总监则为~日元;
各级海军佐官为~日元左右;
各级海军尉官为~日元左右;
而普通水兵的军饷是每天7钱(钱合1日元),换算成年薪也就25.55日元。当时大多数普通日本人一年能攒下十多日元就算不错的了,更有赤贫者,一年挣不到5个日元。尽管如此,日本很多穷苦老百姓拿出由1厘、2厘、5厘硬币积攒若等的几元钱支援日本海军对清国战争。要知道日本海军普通水兵的工资也足够让一家子人吃上很多鱼肉。由上对比中日差距不大,海军都要拿高薪的,因为海军本身是高危艰苦的高技术兵种。
▲《甲午大海战》李鸿章大人本想通过高薪制度,吸引海军人才,打造一支与国际接轨的高科技海军,但天不遂人愿,这支北洋海军轰轰烈烈进行到年的时候,与日本海军发生甲午战争之后,便消失不存在这世界上了。尽管有着当时最好的武器装备,最精良的战舰设备,最高昂的官兵薪资,却在中日海战时,几乎没有击沉一艘小日本战舰就全军覆灭了。
强大的海军是需要用钱来支持完善,但仅仅有钱,也是买不来一支战斗力超强、能打硬仗的海军的,李鸿章大人不明白的正是这个道理,而是大清体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