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海军仅是一种说辞

老舰属型驱逐舰,于年在广州造船厂下水,年进入南海舰队服役;老舰属G型驱逐舰,年8月下水,年底交付南海舰队。

新舰属D型驱逐舰,于年5月10日在大连造船下水,年进入南海舰队服役;新舰属D型驱逐舰,年12月26日下水,年交付南海舰队。

同样的形态,同样的数字,新老两代间隔三十多年,正所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但变化的不仅仅是两舰,整个中国海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中海海军整体实力坐实世界第二海军应该没有任何争议。不说在老/舰的年代,即使在新世纪初也没人敢想到今天的成就。

一谈到海军的发展,绝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就立马浮现“百年海军”这句至理名言。所谓百年海军只不过是风帆战舰时代的旧说辞,因为那个时候用于建造战舰的橡木需要百年才能成材。所以在当时打造一支强力海军往往需要百年来做规划,而这种定式思维被不假思索的套到工业化时代。

年,当时的世界五大海军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于华盛顿召开的国际海军会议上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其目的是限制各国海军建设,并确保舰船的数量与吨位得到平衡,以减少潜在的军备竞赛和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年,五大海军国家再次签署《伦敦海军条约》,该条约是继华盛顿海军条约之后的一项国际协定。此次会议的目的是更新和调整各国舰船数量和吨位的限制。条约规定了大型军舰的上限,并进一步限制了潜艇的建造和使用。

年,《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签署,这是对前一次伦敦海军条约的修订和更新。其背景是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国军备扩张的压力。条约进一步限制了各国舰船数量和吨位,并规定了各类舰船的比例。

年《华沙公约》,该公约是一项军控协议,旨在限制黑海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军事活动。根据公约,签约国(苏联、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东德)同意限制舰船数量、吨位和武器部署,并承诺不进行单方面的军事行动。

可以看到,进入工业化以后,在50年的时间里,世界主要海军强国签署了高达4次的海军条约,其中有三次间隔不足十年。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步入工业化之后,只要国力足够强大,任何以往高端复杂的大型武器系统都可以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暴兵,速度之快已经需要多方共同制定游戏规则,战争机器一旦开足马力打造世界级的海军只是意愿问题。现实亦是如此,美国海军仅用十多年时间就超越了当时世界第一海军英国皇家舰队。

如果说一二战时期的巨舰技术简陋,民船布设木板都能当航母使用,那是忽略了时代的因素,那个时代的大炮军舰放在当下当然不值一提,但在那个时代所能建造的这些就是那个时代的万吨大驱和超级航母。

再看一个现代化的例子,美的现役航母舰队的主力建造花费多少时间。

从第一艘服役到最后一艘,不过三十多年,平均每3年半就有一艘超级航母服役。若从本世纪初“中华神盾”C亮相为海军技术崛起的开始,以“百年海军”为标准,我们真的得等到本世纪末才能完成强大海军的建设?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再看看我们的成就。在有了辽宁号的改造经验后,首艘完全自主的山东舰分段13年亮相,17年下水,19年末入列,创造了现代航母史上坞期第二短的纪录。而到了,在性能大幅度提升并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再次突破,创造了现代航母坞期23个月世界第一的最短纪录。

与海军建设息息相关的基础方面,全球80多个超级干船坞中我们占据了2/3,并且所有超过14米的深坞都攥在我们手中。能建造超级航母的船厂有两个之多,并且目前我国军费的GDP占比约为1.3%,不及同期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美的3.5%,仅为其1/3左右。根据国内外预测,预计年我国GDP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所以甚至可以说我们都还没有发力。

制约发力的最大因素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我们的“福特级”,大量新技术亟需验证。而一旦完成海试交付部队,验证其技术获得成功,相信我们能够再次震惊世界。

届时说不定地球另一个大国要找我们坐下来谈谈,拟订一个《XX条约》或是类似的一张什么纸让我们共同签署,旨在限制“各国”海军建设,并确保舰船的数量与吨位得到平衡,以减少潜在的军备竞赛和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就拭目以待吧。

若真的非得找一个“百年海军”的理由,那么也就只有运作经验了。这部分确实没有硬件提升来得直接,目前我们还没有进行过双航母编队、不同航母编队间的对抗、航母与多兵种联合对抗演练等这些高级的战术训练。但相信这天不会远,有硬件,经验还怕缺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91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